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蛟龙”号首次突破4000米深度——计划22日正式向5000米冲击

2011-7-22 08:57:23
科技日报




北京时间7月21日今天上午8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经现场指挥部最终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这是“蛟龙”号首次突破4000米深度。

    21日凌晨3时,海试现场指挥部下达下潜指令,崔维成、叶聪、杨波3名潜航员驾驭着“蛟龙”号开始下潜任务。5时26分,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潜水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7时48分浮出水面,8时回收至甲板。整个下潜试验历时5小时,潜航员对潜水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试验,工作正常。

    “按照计划,任务中共有4次下潜试验。第一次下潜的计划深度是3000米,而不是直接冲击5000米目标。”国家载人潜水器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这是因为2010年3000米级海试后,如今围绕新的作业目标,技术人员对潜水器进行了改进,此次下潜试验主要是检测各项技术指标。经过实践发现,有些功能设备需要微调。

    同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告诉记者,7月16日抵达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海试指挥部原定17日下午进行首次试验,但由于试验海区风浪较大,船不能漂泊,只能低速航行。而根据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风浪不会有减弱迹象,海试区域气象条件仍不符合下潜要求,基于天气状况、试验时间、参试人员心理等诸多因素考虑,海试指挥部决定继续寻找深潜海区,母船沿着夏威夷试验海区南行30多小时,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抵达海上试验第三备选区。

    “试验队对该海区情况不如首选区熟悉,为确保安全,需要先探路。”金建才说。

    此次下潜试验的成功,为随后的5000米下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计划,“蛟龙”号于7月22日开展第二次海试,正式冲击5000米深度。金建才表示,具体时间还要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当时天气、船体状况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