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呼吁保护知识产权 哈佛名教授“求助”年轻学者

2007-10-24 08:26:29
www.sciencenet.cn/科学网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两院外籍院士何毓琦先生,是受人尊敬的知名科学家,同时也是科学网的“明星博主”。开博半年来,何先生共发表原创性博文61篇,受到了科学网上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

遗憾的是,科学网上有个别博主在没有任何标注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了何教授的文章。对于此类“不恰当”事情的发生,我们对何教授深表歉意。同时,我们强烈呼吁,广大网友能建立起基本的规则意识,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使得科学网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传播平台。如果有哪位网友发现在科学网上有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请联系我们:blog@stimes.cn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何先生在科学网开博,是希望利用博客平台,为中国科学界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与思考。下面转发何先生的来信,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科学编辑部

2007年10月23日

年轻的学者们,请帮助我

我在此请求阅读我博客的年轻学者和读者,请帮助我传播以下信息:

中国目前的博客环境非常混乱,确切地说,简直是无法无天。尽管本质上这对于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是件好事,但是我们还是应当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否则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彬彬有礼地交谈讨论,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毕竟我们都希望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认为这一点对科学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平台,每个人都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在科学网上而且只在科学网上开博客的主要原因。(请参见我的博文中文的自我介绍及一个月来做博客的感触。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62。)

然而,最近我发现,在关于作者、知识产权和注明出处的问题上,中国的博客现状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相互抵触。这个问题在年轻的博主中间尤其严重。一旦他们发现互联网上有什么他们喜欢的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把该文章贴在自己的博客中,而不注明来源、作者和出处。不管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什么目的,最后有意无意造成的印象都是这是他们自己写的东西。要是别人指出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振振有词,最常见的反应和辩解有以下几种:

1. 在中国人人都这么做。(我的回答是,即使人人都堕落,也不意味着你也应该跟着一起堕落。有些道德准则是不容商量的。)

2.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不算剽窃,我只不过是在帮助宣传这篇东西,而这篇东西我恰巧喜欢罢了。(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只要用一句短短的话或者几个词就能标明原作者和出处。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你的借口是什么?)

3. 我的博客我说了算,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别想对我指手画脚。(理论上,只要你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你确实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如果纵容那种做法,优秀的博主就不会再发表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就我本人而言,我是肯定不会给知识产权和原作者不被尊重的地方投稿的。最后受损失的是那些遵守规则的中国年轻人。)

4. 我干脆对你的抗议置之不理。(我希望,而且也知道,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和你不一样,是有道德讲规矩的。)

科学网编辑部曾就此问题发布过通告,读过的人都赞同应该注明出处和原作者。该文链接如下:转载时建议注明原作者!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527。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正确转载、标明出处和原作者的方式,请读读这篇文章:关于学术论文的文献引用及相关的科研道德问题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4。

我知道大多数年轻学者和读者了解这些行为规范。我在清华的学生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我在此请求你们,向那些可能不了解或者尽管了解却不屑为之的朋友和国人宣传这些可接受行为的简单规范及相关链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问题多多,让我们共同努力,迈出这小小的一步,让科学网成为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地方,一个人人仰慕的地方,一个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

如果您从我的博文中学到了任何有用的东西,如果你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学者在世界上享有应有的地位,那么请多多宣传这些规则,大力维护这些规则。

何毓琦

2007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