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节能减排:积极参与环保,但不愿牺牲生活质量

2007-8-21 08:31:10
来源:科报网




本报记者 罗晖
40岁的段女士有一个从未离开过家的女儿和一辆尾数为6的私家车。8月17日女儿将远赴美国上高中,然而,这天正好是北京为备战奥运会进行空气质量测试的第一天,为大幅度减少尾气排放,机动车要实行单双号制度,届时段女士的车将被要求停驶。今天,段女士正忙着询问哪位朋友的车尾数是单数,好把女儿和三个大箱子送到机场。

  段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车已经开了7年,最近正准备换一辆新的。“为改善空气质量少开几天车没问题,但我不会为此不买新车。”无独有偶,昨天,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中国青年可持续消费》大型调查结果,这是有关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的国内首次大型公众调查。其中反映出的问题,颇耐人寻味。

  调查显示,近八成的青年对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有所了解,也比较担心变暖的危害。有84%%的被访者认为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但在被问及“如果你有足够的积蓄,你会购买汽车吗?”这一问题时,只有15%%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会”,表示“肯定会”和“有可能会”的比例高达76%%。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办公室的节能灯普及率为48.7%%,家庭中的节能灯普及率为38%%;完全没有节能灯的办公场所约有17.2%%,而家庭用户高达31.8%%。

  显然,有关气候变化的清晰认知对公众消费行为的改变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力。调查报告指出,这几组数据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我能参与环保,支持可持续消费,但不能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

  这项调查是由中国青年报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组织的“关注青年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专题活动中的一部分,其2500份问卷形成的统计样本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大、中城市的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0.1岁。

  昨天,在发布调查报告的同时,还举办了一个名为“现代青年可持续消费观念”的研讨会。国际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在会上说,每个人都是气候变化的肇事者之一,同时又是寻求解决方案的一分子。青年人应该选择对气候变化有利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政府决策。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则指出,瓶装水产生的能耗远远大于烧开的自来水,大面积住房占用的资源比一般房子多得多,开私家车比坐公交车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你是喝瓶装水还是烧开的自来水,买大房子还是普通住房,选什么样的出行工具,都会对钢材、水泥、汽车等等生产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对全球变化产生影响”。他倡导青年人把可持续消费当成一种非常“酷”的行为。

  然而,可持续消费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吗?作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专家,姜克隽在家里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节能办法,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不是特别必要的时候,他不会允许家人打开空调。但是,节能空调比普通空调价格贵1000多元,使用中节省的电费能否填补价格亏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着实是笔需要计算的账。节能灯的价格是普通灯泡的几倍,且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10日发布报告称,我国销售的节能灯是“节电不节钱”。

  面对如此现状,有多少人愿意像姜克隽一样毅然决然地选择节能产品?又有多少人有经济能力做出同样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77%%的消费者认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节能产品不够多,只有4%%的消费者持相反观点。

  报告同时还指出,节能产品的性价比不够突出直接阻碍了节能产品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有专家透露,节能空调的成本比普通空调仅差二三百元,售价最大却能相差1500元甚至更高。为此,参加研讨会的青年人呼吁,企业应该尽量降低环保产品的定价,不要让消费者“赔钱买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