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探险记一类的图书情有独钟,这也是兴趣所然。深究起来,大概也有两层原因,一是地球上许多地方,我这一生是很难去的,如今也没有雄心壮志去闯荡。只能躲进陋室,随着探险家的足迹,在想象中去探索那神奇之地。这也是画饼充饥、没有办法的办法。
另一种则不然了。有些地方我曾留下足迹,虽然已是多年前的经历,但那番经历刻骨铭心、挥之不去。遇到有关这些地方的探险记一类的书,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种心情大约类似于他乡遇故知,欣喜之情难于言表。或许,这也是难以割舍的情结吧。
我搜罗有关复活节岛的书,就属于后一种情形。
位于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现属智利,是名符其实的孤岛,它离智利本土约3700公里,它的西边,离最近的皮特恩岛也有1900公里。浩渺的大洋包围孤岛,连一只船也很少见,远洋的大船一般都不会经过这个小岛,交通不便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南太平洋星罗棋布的岛屿中,找不到一个像复活节岛那样神秘、那样充满不可思议的古文明遗址,而其中最具有诱惑力的要数岛上众多石像。那屹立在曙光和夜幕中的一尊尊高大的石像,几百年来以它们的沉默激发人们的无限遐想:是谁建造了它们?建造这些石像的艺术大师来自何方,目的何在?而且,为什么只有小小的复活节岛屿会出现这奇异的文化,而在南太平洋的其他岛屿,却看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些问题,吸引了许多考古学家、探险家、人类学家。
我最早弄到手的一本画册《复活节岛》,是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的。这本画册的来历,还有点小故事。那年我到智利访问,还是皮诺切特将军执政的独裁时期,但是智利政府对外国记者的来访倒是很客气。我有幸访问了智利的一位女旅游部长,了解智利的旅游业,女旅游部长也对中智两国开展旅游甚感兴趣。在她的办公室里摆着许多精美的画册,采访结朿,她便将有关智利的画册和这本复活节岛画册相赠,并诚恳地希望我去一趟复活节岛。
那次,时间和行程都不允许我去复活节岛,倒是后来特别留意国内有关复活节岛的出版物。不过,收获不大,仅仅捜罗到海洋出版社一本《神秘的复活节岛》,虽仅是薄薄一本,这在当时也弥足珍贵。此后过了很久,在潘家园淘得《回忆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是出生于瑞士的德国著名电视记者冯·丹尼肯。这是一本颇有争议的关于外星人与地球远古文明起源的著作,其中对复活节岛神秘的石雕人像的由来,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解释。
我最后一次来智利,是20多年前。尽管人生旅途险象环生、云谲波诡,但是孤身一人、独处异国,游兴丝毫未减。几番周折,终于从圣地亚哥飞往大洋深处的复活节岛,在那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住了几天。晨光熹微,攀陡岩访石人于火山之巅;暮色苍茫,逐海浪寻渔村于大海之滨;夜雨滂沱,独坐门庭观电光闪闪;红日东升,高踞礁石听狂风怒号……远离尘嚣,倘佯孤岛,六根清净,亦不失为人间一乐事耳。此后,远在万里的复活节岛,那令人梦绕魂牵的神奇小岛,只能在梦里相会了。
不久前,又一次与复活节岛相逢,是因为觅得一本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的《复活节岛的秘密》,这是重庆出版社推出的“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之一种。海尔达尔是当代杰出的人类学家和探险家,他几次模拟古代文明起源的航行探险曾经震惊世界,记载这几次航行经历的著作《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也有中译本。
《复活节岛的秘密》讲述的是海尔达尔1955~1956年率领挪威考察队前往复活节岛考古发掘的经历。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是也因为成书较早,在他们上岛时,那里还没有受到商业化和现代文明的污染,原始的人文特征保存较多,因而格外珍贵。
“世界上凡是有人迹的地方,恐怕要数复活节岛最荒僻了。岛上的居民所能看得见的,除月夜间的明月和太空星辰外,只是一片茫茫海水。”海尔达尔在书中如是说,我对此深表赞同。如今,这般的世外桃源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