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解读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被月球捕获

2007-11-7 09:11:00
来源:人民网




如果太空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月球就是离人类最近的岛屿。想出海,就必须先踏足这座岛屿。11月5日,嫦娥一号即将进入月球轨道,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走入月球引力。

   中国所有发射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飞的最远

  与中国已发射的近百颗人造卫星和六艘飞船相比,“嫦娥一号”将飞得更远、更快。它的目的地是距地球38.4万公里之遥的月球,而“神舟”飞船的轨道离地面只有300多公里。

   在探月工程之前,中国把卫星送至的最远距离大约是7万公里。

   进入环月轨道变轨难度极大

  在进入环月轨道前,“嫦娥一号”需要进行9至10次的变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的变轨,以及进入环月轨道时的变轨。

  短暂瞬间 “嫦娥”一搏

  这两次变轨均具有短暂性和惟一性的特点。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出现撞击月球或飞离月球的可能。因为,“嫦娥一号”的飞行路线并不是一条直线,所以它的飞行距离远不止38.4万公里。在这样漫长、复杂的太空旅程中,轨道的设计以及途中对火箭和卫星的控制、测量都是需要面对的难关。

  飞得越远,需要摆脱的地球引力束缚越大。根据物理学家的计算,要想把一个物体发射到太空中,至少要达到2.8万公里的时速(即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才能进入近地轨道。

  精准VS速度 一 个也不能少 

  卫星在停泊轨道的速度大约是7.7公里/秒,如果一下子加大到进入地月轨道时所需的10.9公里/秒,速度的增幅过大,控制难度较大。但通过多次加速,经过几个大椭圆轨道,每次速度提高一点,便于控制。同时,选择最佳时机变轨,可以尽量减少对卫星速度的调节次数,降低能量的消耗。

  除了轨道设计和控制系统之外,卫星是否适应此前没有遇到过的深空环境以及实现长距离的通讯,都是将要面临的考验。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嫦娥一号卫星将由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地月大挪移” 意味着什么?

嫦娥一号卫星 第四次变轨是绕地轨道的最后一次变轨,变轨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是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个关键点。这种轨道控制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是第一次实施,对于计算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这次变轨成功,表明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意味着嫦娥一号卫星脱离地球的怀抱,开始奔月旅程。王也隽还表示,根据对地月空间环境中的流星、陨石或者空间碎片相应数据库的计算,嫦娥一号在奔月轨道上碰不到它们。   

  嫦娥一号卫星是10月24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截至 第四次变轨,她的实际飞行路程已达100多万公里。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将飞行约114小时,在11月5日到达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