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了解到,目前我国南极长城站部分项目已经完成。
长城站所在的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在南极所设立的37个特别科学兴趣区中,有6处集中在乔治王岛。在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考察队员以长城站为基地,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及研究。在长城站的度夏考察计划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课题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近年来,对极地近岸海域的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回收及再布放工作在原方案不可行、存在安全隐患准备放弃的情况下,通过与俄罗斯站积极联系,借用其有动力驳船,周密新计划,终于顺利安全完成任务。该项目意在以我国南极长城站近海作为试验区,依托“亚南极生态环境动力学实验”,建立和运行一套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研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
南极菲尔德半岛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项目累计出艇36小时,完成了长城湾和阿德雷湾共10个站位0—25米水深的生态要素数据的采集工作。在长城湾近岸海域两个站点进行24小时观测(3小时采集一次样品),以了解长城湾不规则半日潮影响下的长城湾海水营养盐日变化情况,从而深入分析这一地区的常规环境参数和环境污染现状。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考察队员开展了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的研究,探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以及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已采集了6个大气主动样品以及企鹅粪、地衣、海藻、海草、帽贝、南极鳕鱼等生物样品。
长城站地震观测项目也已经顺利完成,在距离长城站南500米、海拔41米的山顶上重新布置了新的地震观测仪,数字化宽频带测量方式代替了站上原有的模拟观测和图纸记录模式。目前设备已开始数据采集工作。
此外,长城站码头调研项目已完成外业工作。数字南极长城站三维数据采集项目正在进行现场摄影采集工作,对站上设施属性信息的采集工作已经完成。文化建设项目已完成问卷和访谈调查。
据了解,第27次南极科考队长城站队员共42人,分三批陆续到站,首批19名队员于2010年11月26日顺利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