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文章中,来自Missouri-Columbia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了他们在植物趋光性机制的分子水平上的新发现,趋光性是植物向着或背离光线生长的一种现象。
趋光作用通过植物中的光感受器探测到有方向性的蓝光而激发。MU的生物科学系教授Mannie Liscum表示,了解这一机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Liscum说:“通过了解趋光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就可以提高植物的单位面积数量,并增加其耐旱性。例如,可以通过这些机制来优化植物捕捉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这能使植物获得更多能量,从而带来更好的生长等农业有力因素。”
Liscum和博士生Ullas Pedmale研究了拟南芥中的趋光性信号的调节过程,拟南芥是一种常用于实验室研究的模式植物。小组主要分析了一种对于趋光性非常关键的蛋白NPH3,他们研究了这一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利用一系列分析方法,小组发现幼苗在黑暗中生长过程中的NPH3是一种被磷酸化的蛋白。而当它们暴露于阳光下时,NPH3变得去磷酸化。
以上结果显示,控制趋光性的主要感受器phot1吸收光将导致NPH3去除磷酸基,从而使得趋光信号能进一步传递。
Liscum说:“我们发现暴露于蓝光下时NPH3将去磷酸化,这一过程通过蓝光激活phot1而实现。”Liscum和Pedmale目前计划进一步研究哪一个氨基酸决定了NPH3的这一可逆磷酸化过程以及NPH3在植物的其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physorg.com/news102871414.html
刘乐译自:physorg.com网站 200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