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保存和专类园景观优化项目分别通过验收和论证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二期建设项目“物种保存与植物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同时,另一个项目“热带植物专类园景观优化”也通过了专家组论证,为该植物园实现2010年建成“世界一流热带植物园”、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的目标打下重要基础。
据悉,物种保存与植物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通过增加物种保存所需的多样性生境,建立热带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建设基本的灌溉用水与水景观体系,续建、扩建或新建7个核心专类园和展示区,完善植物园总体规划、建立植物信息数字化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物种保存的结构,加强了科普教育特色,提高了植物园物种保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重点开展了对几个重要类群物种的收集和保存,高度富集了棕榈科458种、姜科170种、天南星科200种和榕属160种植物物种,并从国内外引种,使西双版纳植物园保存物种增加到11700种,成为世界上收集保存这些物种数量最多的植物园之一。其中,姜科和榕属植物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完成百花园建设、棕榈园改造以及姜园、天南星园的改造扩建,使园区面积、活植物保存条件、景观品质和游览路线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该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灯台树、龙血树、毛脉树、胡椒和黑金丝柚木新品种实现了产业化,推广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完成了新经济植物遴选34种,其中14种新经济植物的中试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小桐子研究成效显著;年接待参观人数由2004年47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65万人次;已实现园区及植物信息的数字化采集、管理和共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植物园系统,为中国植物园植物迁地保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专家组论证的热带植物专类园景观优化项目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植物园的5个专类园(区)以及新苗圃等的优化改造,将新增加收集保存植物2000种左右,新增加苗圃地345亩。专家组认为,在该植物园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热带植物专类园景观优化”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符合实际的,能源植物专类园、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收集区、藤本植物专类园、河岸季雨林植物收集区和热带典型科植物专类园的建设以及新苗圃的优化改造,将使该园园区功能更加完善,是对园区整体建设的必要补充;项目建设采取院省共建的方式,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极大强化其专类园区对公众教育和物种收集的功能,使该园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热带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