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地球最南端神奇的大陆,她那彻骨的奇寒、壮美的冰山、亘古不化的荒原本色,使每一个踏上这块圣洁土地的人,心灵为之震撼,思想为之净化。
但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是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在这片远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土地上,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共同铸成的“南极精神”。
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新华社记者跟随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一线采访,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深深感受到这种“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旗帜在考察队员们心中高高飘扬。
一艘远航万里、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海上蛟龙”
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历史上航行
时间最长、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最重、运载危险品最多的一次南极考察。
从2007年11月12日扬帆远航到2008年4月15日回国系缆绳,“雪龙”号40多名船员在船长沈权的带领下,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看护和驾驶着“雪龙”号圆满完成任务。
这次南极考察是“雪龙”号更新改造后的第一次远航,由于改造时间短、工程量大,船上许多新装的设备没有来得及好好调试就匆匆起航。从上海到澳大利亚这一段最初的航程,“雪龙”号停船检修多达十次。
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雪龙”号穿越赤道前后,机舱里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各种各样机器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同时散发出巨大的热量,人走进去几分钟就会全身湿透。轮机部船员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有时一修就是几个小时。在整个航行期间,共对船上设备进行了50多起的维修保养,解决了20多处改造遗留和遗漏的问题,为保证“雪龙”号“身体健康”圆满完成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次南极考察,“雪龙”号共在冰区航行800多海里。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每当遭遇恶劣天气,总能在“雪龙”号驾驶台上看到沈权的身影,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紧地盯着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经常看到他就睡在驾驶台沙发上,为了指挥卸货作业,有时一连几天通宵达旦。
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人铁马”
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长城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工程相继动工。来自中铁建工集团、上海宝钢轻型房屋有限公司、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考察队员,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南极素有“风极、寒极、雪极”之称,在这里“盖房子”讲究甚多,尤其是对房子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考察队员要在基岩上,用岩石钻机钻下1米多深的孔,用钢管扦入,并浇注水泥,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
中铁建工的考察队员在中山站打地基过程中,面临了成堆的挑战。有的地方基岩埋得很深,挖了近2米深的大坑,仍不见基岩露出来;有的基岩异常坚硬,钻头钻得通红通红的、钻机连续烧坏了几次,都无法在上面打下一个孔;有的地方好不容易钻下了一个孔,却遇到了孔腔内不停地积水,无法浇注水泥;有时遇到冻土层,挖掘机每天只能挖下200毫米,进展举步维艰。
面对超乎想像的困难、超乎预计的工程量,考察队员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累了,回来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眠;换班的时候,揉揉眼睛脸都不擦就冲出去了。有时遇到南极天气恶劣,为了赶进度,考察队员们就在暴风雪中施工,头发、眉毛、胡子上全都冻上一层厚厚的冰碴,怀里揣的保温杯也被冻成了冰疙瘩,但他们后背的衣服,却一次次被汗湿透。
曾经,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任务的中铁建项目经理刘笃斌,给单位领导写了一份汇报。写着写着,禁不住老泪纵横,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起来:自己带领的这帮兄弟们在南极施工太苦了、太累了!
就在他们最想放弃的时候,考察队友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施工单位甲方代表糜文明经常到工地上帮着干这干那;工程监理曹硕伟更是和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灌浆、钻孔、混凝土浇筑样样搭手;错过了集体吃饭的时间,中山站管理员程言峰就单独给他们“开小灶”。
老刘带领10名施工队员,就这么一天天坚持下来了。工程监理曹硕伟也从一介弱不禁风的书生锻炼成能扛100斤水泥的硬汉,他在日记中写道:“看着工程组的兄弟们在旷野的暴风雪中,战风斗雪,笑面南极恶劣天气。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钢人铁马’的中铁精神,什么是奉献内涵的南极精神。”
一批不畏艰险、执著探索、创新求实的“科学勇士”
第24次南极考察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开局年,考察队共执行了46项科学考察任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历史罕见。
内陆冰盖考察是此次南极考察的重中之重。17名科学勇士不畏艰险,于2008年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并系统开展了地球物理、冰川、地质、气象、医学和天文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备受国际瞩目。
此次内陆冰盖考察,我国5名队员单车出征,在“冰盖之巅”经历的那场生死时速极地大营救,至今令人庆幸有惊无险。来自浙江大学的考察队员崔祥斌是那次遇险的五名队员之一,回顾这段难忘经历,他说:“南极是生命的禁区,各种条件都极为有限。艰苦不言而喻,一切活动都危机四伏,你必须去拼搏。如果你对自己承担的工作绝对负责,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你必须求实,必须创新。”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冰盖高原,高寒缺氧、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考察队员们体力严重透支,许多人头痛、拉肚子、腿脚抽筋,老机械师崔鹏惠更是累得痔疮复发。圆满完成“冰盖之巅”科学考察任务返程途中,正赶上了老崔的生日。那天,队友们为他过了一个畅快淋漓的生日。几乎所有的人都喝醉了,17名队员相抱着哭成一团,为事业的艰辛、为收获的欣慰、为拼搏的友谊、为人生的理想、为祖国的富强……旷古奇寒的冰盖荒原,又一次见证了我国南极考察健儿们挥洒的青春和热血。
一支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的“和谐团队”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启程之时,正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二万八千多海里的风风雨雨,全体考察队员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纪律、讲安全,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连续作战的精神。
今日国内聚焦
· 1斤油菜赚5分钱 涨价农民收益几何
· 净出口拉低GDP增速4月加息预期减弱
· 分析报告显示:深圳房价跌回一年前
· 临汾市委废止任命撤职复出的段春霞
· 交警认定撞死男童当阳女市长负全责
· 深航航班疑遭恐怖威胁返航警方澄清
网言网语
· 有因!全球华人网民争论抵制法国货
· 交警认定撞死男童当阳女市长负全责
· 案破:半裸女自坠楼 韩男子是其好友
· 笑晕!央视青歌赛主持人的暴笑口误
一支好的队伍离不开好的领导班子。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以魏文良领队、秦为稼副领队为代表的临时党委成员,个个身先士卒奋斗在南极第一线。
“雪龙”号抵达中山站开始海冰卸货之时,考察队遇到暴风雪,中山站最大风力达到11级。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风雪交加之夜,58岁的魏文良领队连夜带队到海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全程查探冰情。
抓住低温天气的有利时机,考察队决定将4辆自重22吨的雪地车通过海冰开上中山站,这是国际南极考察活动中都少有的重型车辆海冰运输,也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重的一次海冰运输,堪称一场真正的“如履薄冰”。冒着生命的危险,秦为稼副领队开出第一辆重型雪地车,带领考察队员,在海冰上缓缓行驶了三个多小时,成功登陆中山站。
在肝胆相照的南极冰雪天地,当考察队员们看到患有糖尿病的魏领队在吃饭前总是先吃一粒药、经常给自己注射降血糖针的时候,当看到同样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秦副领队有时因为忙于工作,而不得不向魏领队“借药”的时候,大家看在眼里,怎能不感动在心里?
领导的模范带头胜过了千言万语。在这支队伍中,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务、也不论学历,当工作需要的时候,临时党委委员成了装卸工,科学家成了带缆的水手,女博士成了餐厅服务员。大家协同作战、无私奉献,只为一个共同的心愿:圆满完成任务,不负祖国重托。
在这支队伍中,还有30多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恶劣的南极环境、艰苦的考察工作,都让这些独生子女们吃到了前所未有的苦,但他们全都咬紧牙关经受住了考验。
“中山站的生活是疲惫艰苦的,更是快乐的。我们一起诉说心事,围在老队员周围,听他们讲述中国人在南极的奇迹,聆听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感觉像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聆听那传奇的故事。”25岁的科考队员王晓鹏说,“我们在故事中缓解了身体的疲乏,在故事中体会到南极精神,在欢笑声中发现我们已经长大,我们要在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上不负使命,继续铸造属于新时代的南极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