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德热纳出版了专著《高分子物理学中的标度概念》。该书的中文版于2002年1月出版,四川大学教授吴大诚是本书的译者之一,他在本书的前言后记中讲述了德热纳在1988年到四川大学讲学和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过程。
德热纳于20世纪70年代初转入高分子研究。当时,许多有关高分子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新的兴趣,比如库恩关于高分子像意大利面条一样是有弹性的软长链的描述,代表了这方面的重大进步,然而,仍旧有许多统计物理问题需要解决。德热纳将高分子与相变和临界现象进行了类比,将临界点理论框架中成熟的概念应用于浮游于溶液中的高分子链——“汤中的面条”,而这是两个外表上相距甚远的领域。在严格数学处理的基础上,他创造出“蛇行”这个新概念,并用“蛇行”来推导高分子链之间缠结运动的基本规律。
1979年,吴大诚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进修,跟随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教授从事高分子构象和液晶的研究,他说:“我们这些较年轻的教授和博士后都很喜爱这本书(《高分子物理学中的标度概念》),赞扬其独特的风格。”
1988年5月,德热纳应吴大诚邀请到四川大学,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学生讲学12天,并介绍他的最新成果。这是他首次来中国,他说这次讲学远远超过他在法兰西学院一年的教学量。
在成都的讲学结束后,吴大诚陪同德热纳夫妇(他的夫人玛丽·安娜是巴黎一家很有特色的法国餐馆的老板)游览峨眉山。德热纳在游览峨眉山时谈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他的祖辈属于法国贵族,在奥斯莱乡间留下了建于15世纪的房宅,1940年德国纳粹占领巴黎,他们举家逃往阿尔卑斯山,因此,他对山区的宁静感觉十分亲切。他小时候没有上过小学,在母亲的帮助下通过自学直接进入中学二年级,自学的过程是自我独立发现的过程,使得他变得异常聪敏。
德热纳夫妇取道广州回国,临行前,他送给吴大诚两件礼物:一件是他的自画像,另一件是他的新版《高分子物理学中的标度概念》。他不仅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热情的赠言,而且还亲自用铅笔画了一幅素描,题曰“生命中的一点缠结”。
2000年,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向康奈尔大学出版社购买了这本书的版权,使该书的中译本得以在中国出版。吴大诚在中文版的译者序中说,该书已经成为高分子物理学的经典名著,而且它的影响已经超越高分子学术界,成为许多领域研究者必读的书籍。
(本报记者王丹红根据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