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是重要内容。而要推进科学教育的改革,一个现实的路径,就是请科学家为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咨询服务,为培养科学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并打破体制上的壁垒,保证科学家顺畅、充分地参与科学教育,促进科技界与教育界的资源整合。]
5月21日下午,到京参加“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的航天员一行6人,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这里的学生及其他各中学的学生代表进行实时互动交流。除中国的费俊龙和聂海胜外,这些航天员中还有来自加拿大、奥地利和俄罗斯的航天员。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活动现场还与宁夏的六盘山中学、河南的新密市人大附中郑州分校中学、新疆的和田中学、北京延庆的永宁中学以及农大附中进行了远程互动交流。
“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而这些航天员齐聚同一场合,也是1962年以来的第一次。显然,能和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实属不易,也自然引起了中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一消息刚刚在学校的网站上发布,就有学生留言:现在中国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还训练吗?中国的航天员与国际上的相比,差距在哪里?
高水准的科普活动在人大附中举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该校副校长罗滨说,科普活动、科学教育走进人大附中的课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
在课程改革中体现科学教育
今年3月份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及全国教育科研联合体年会上,人大附中面向参会的300余名中小学校长及教育部领导作了《关于人大附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报告,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几年来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会后,代表们还参观了人大附中。这样的报告以及观摩活动近几年来人大附中做得很多。
早在10年前,人大附中就开始引进和开设一些新课程,逐步形成了人大附中的特色课。据说,现在可供学生们选择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有150多门。打开人大附中的网站,在选修课一栏里有很多有趣的课程。其中关于科学教育的也不少,如科学实践课、天文观测、天文兴趣小组、发明创造等校本课程。与数学建模、英美文学鉴赏等80多种选修课、10个语种的外语课相映成趣。由此,科学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办学特色可见一斑。
这些“先行一步”的改革正契合了北京市将在今年9月份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教育部教育司高中处处长刘月霞曾这样解释新课改的5大关键环节:“课程超市,即在必修课之外,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设有课题组,注重活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一家媒体在报道中用“超前对接”形容人大附中对新课程的积极回应;而“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是我们人大附中不懈追求”的理念表达,说明人大附中的很多做法已经与课改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何能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大特色。
据介绍,在总结经验、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人大附中把选修课纳入三级课程管理中,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特别是系统规划了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4个领域的150余门选修课程。现在,学校不仅注重加强学生选课前的指导,还专门组织研发力量开发选修课网络管理平台,选修课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2006年,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来到人大附中,第一次为中学生进行了探月的科普讲座。将著名科学家、院士、专家、学者请进人大附中,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是人大附中的思路。校长刘彭芝早在几年前就眼界高远地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刘彭芝曾撰文总结了课程设置的4个阶段:在原有课程上加入各种特色课及选修课,增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传统课程的内部结构,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充分借助网络,开设中美、中英英语及数学的远程教学课程。
记者从该校副校长罗滨的博客中得知,2007年9月,人大附中将随北京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他们将致力于开发出高质量的国家必修课程和更多更好的对学生发展极有价值的各类选修课程,并将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品牌个性和竞争力。
罗滨写到,目前已开设的100余门校本课程为这次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有教师在罗滨的博客中留言:“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不能满足于把新课程改革做好,而是要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校长10年:将课程延伸到科研院所
刘彭芝从1997年开始接任人大附中校长,至今整整10年了,这10年始终与科学家、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人大附中地处北京的中关村,这里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学,而人大附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
刘彭芝出版的专著《人生为一大事来》中专门有一章“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去”,介绍了她的办学思路与理念:“我经常想,我校地处海淀区中关村地段,中国科学院和20余所高校环绕在我校周围。这么好的优质资源,人大附中应如何享用?如何培养优秀高中生?我们应该有一种探索,应该用脚蹚出一条路来!”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1998年,在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绶琯院士倡议下,马大猷、王选等61名科学家联名支持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北京市科协的周林和李宝泉(已去世)问刘彭芝是否有意让人大附中参加俱乐部的活动时,她欣然答应,并见面详聊,结果人大附中成为该委员会的基地学校之一。学校还专门安排了一位生物教师负责这一项目。
由于人大附中非常热心科研,俱乐部的许多活动都在人大附中举行。仅科技俱乐部导师座谈会就在人大附中召开多次,每次都有十几位院士和科学家出席并与学生们交流,就连王绶琯的80岁生日也是在人大附中度过的。
一次,刘彭芝与王绶琯谈起了让中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研究的设想,王绶琯极为兴奋,说:“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快车道!我坚决支持!要把一些有科研能力的孩子从高考中解放出来,高三也要有时间作科研。”
“是啊,高三是中学生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因为高考而放弃,太可惜了!”刘彭芝感慨地说。也许,就是从与王绶琯的这次深谈开始,人大附中的学生陆续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个国家实验室,开始了令他们激动不已的一项项课题研究。
几年来,人大附中先后组织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兴隆天文台等实验室学习,选派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实验室,参与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实验,使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三年级学生洪帏哲就是从人大附中走出来的。去年,应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之约,洪帏哲总结了自己当年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体会:“作为科技俱乐部最早的会员之一,我在高中期间(1999年~2002年)参加了科技俱乐部以及中国科协举办的许多活动,也得到过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训练的机会。今天,我已经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回首高中3年,不管是在经历上,还是在能力上,我都因参加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而受益匪浅。在那3年中,报告会、交流会和实验室的训练,让我难忘。”
刘彭芝牵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专家合作,建立虚拟的科学实验室是另一个值得提及的故事。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沙龙上,刘彭芝提出了虚拟实验室的设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牵头设计了这个实验室,现在,该实验室已经给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实验条件的仿真平台,可以让学生对真实科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实施模拟分析,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又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之美和科学的奥妙。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是中科院与人大附中合作的结晶。
教师培训,营建氛围
刘彭芝虽为女性,却有着大手笔和宽阔的视野。她朴素温和的外表下是高远的志向,上任伊始,提出的建校目标就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很早开始,人大附中就对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日本等国家一些名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今年3月,还在人大附中召开了中芬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
此外,刘彭芝意识到“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前提”,就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
2006年7月,人大附中年轻的物理教师密奇去美国丹佛参加了第三次中美数学与科学教育论坛,引来很多同行的羡慕。
其实,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多。在人大附中网页上,专门有国内外交流和海外出访专栏,可以看到青年教师赴韩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埃及、泰国、俄罗斯等国参加科学节等的总结或考察报告,记者看到彭晓教师写的《台湾科学教育考察报告》,记叙了参加两岸科学教育研讨会的收获和感受。
刘彭芝在一篇讲话中曾提到要开展教育科研,并制定“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举措。目前,该校教师承担着几十项课题,其中很多都与教育改革、学生创造力培养有关。学校还专门开辟有“教科研园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师生的科研成果。
每年人大附中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科研年会”,就本年度最新的课题进行研讨。有人说,在即将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胜任课改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提倡教师一边上课工作,一边进行科研和培训的模式。显然,在尽快适应课改的问题上,人大附中醒得早,走得也快。
2006年12月,人大附中成立了人大附中少年科学院,其宗旨是“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弘扬人大附中精神,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用创造力把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目前,少年科学院还下设了发明创造、生命科学、天文科技、智能机器人等8个研究所。
人大附中这10年来的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名誉校长顾明远的肯定。他介绍说,早在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