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本科教学评估之惑

2007-6-19 11:23:45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赵鹰 孙琛辉




“迎评促建”,4个字似乎体现了高校对2003年启动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以下简称“评估”)的积极姿态,有人还将之概括为人人是评估对象、事事是评估内容。然而,在评估的背后,更多的却是评估扰民的困惑——劳民伤财且可忍,但迎评时的种种造假却让很多师生感到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草木皆兵

山东某大学的青年教师于红(化名)想起评估就有些头疼,虽然评估已经过去半年多了。

据于红回忆,她所在的学校是2006年10月进行评估的。由于是第一次面临评估,此前的两年时间,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现在学校的例会是每两周一次,而在评估前,学校每周都要开会,每次开会,都必定要提到评估,强调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这件事。

“那时真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2006年暑假,学校还规定不准外地教师回家,一律留在学校备课,要备出一学期的课程。暑假结束,老师们需要交自己的教案和电子课件。”于红说。而在2006年9月开学初,于红所在的学校还进行了一次预评估,按照评估的程序走了一遍,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还要继续改进。

回忆准备评估的过程,于红感到最累人的莫过于整理试卷。“学校要把5年里的试卷重新整理,有很多丢失的卷子就要找老师和学生补齐。”于红说,一般是学校把以前缺少的试卷重新印制并发给现在的学生,学生填写答案,然后由教师批改。对于试卷还存在但批改不严格的,还要重新批改。于红负责一门课程试卷的批改,因为原来教这门课程的教师已经调走了。没办法,十几天的时间里,她只好起早贪黑地改卷子,每份卷子不仅要给出分数,还要进行卷面评估,包括说明学生为什么考分是这么多之类。于红表示,由于自己根本没有教过这门课程,只好胡乱编写。

此外,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修改也让于红头疼不已,论文的格式包括标点符号等都要一一核对,甚至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定稿了,却还要学生又拿回去修改五六遍。

与于红有所不同的是,北京某高校的刘易(化名)教授却感到幸运。刘易所在的学校今年也要参加评估,学校上上下下忙得晕头转向,但刘易所在的系却风平浪静。原来,刘易所在的系前几年停招了本科生,“现在看着他们忙,还真庆幸停招了”。刘易表示,刚开始停招时,系里的教师们还不乐意,现在看着身边的有些教师没日没夜地赶造材料,“大家又觉得不招也是好事,至少省得跟着一起造假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造假行为在评估中很普遍,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地强调一旦发现造假将严惩。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就很纳闷,比如一张试卷涂改过,或者试卷本身就是新的,标明的时间却是5年前等,这么简单的造假,难道评估的专家都看不见或者看不出来吗?

流于形式

到了具体评估的时候,于红表示,虽然心情比较紧张,但一个星期的时间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评估团周日进驻于红的学校,在校一周的时间,周一到周四上午要听课。于红教的课程周一到周三有课,被抽中的概率非常大。果然,她在评估团进校后的第二天被告知,周三会有评估小组成员去听她的课。于是,学院的领导亲自来鼓励她,告诉她上课不要紧张、讲课要放松等注意事项;而她所教的学生也被辅导员“培训”了一番,告诉学生们,上课要准时到、不能旷课,上课要积极配合老师提问等等。

而于红准备评估小组老师听的那节课倒没有花费多大精力,她只是把进度微调了一下,挑了一个好讲又容易出彩的章节。平时很少化妆的她还特地为那节课化了一点淡妆。结果,那堂课的效果不错,学生既专心致志地听讲,又能很积极地回答提问,课堂气氛很活跃。评估专家也对她的讲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于红表示,自己之所以很有信心,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学校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评估专家有哪些、专业背景是什么、是哪个学校抽调来的等信息早就打听好了。学校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可能会抽到的院系、专业的检查。比如针对有可能来听于红讲课的专家,学院早就加强了准备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

对于评估,江苏某大学的李宏(化名)教授也表示,确实有走过场的情况存在。他认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评估是形式大于内容,有点类似全国的卫生大检查,一阵风似的,刮完就完了。李宏表示,即就评估专家本身来说,要想不走过场也难,因为评估专家也只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熟悉,不可能每门学科都精通,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也就难以面面俱到,流于形式在所难免。

经历了一场“评估运动”,于红认为,评估有走过场的成分,但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整个教学秩序的规范还是有好处的。学校由于是第一次迎评,准备工作做得更多一些,以后慢慢走上正轨了,可能就不像第一次那样“劳民伤财”了。不过,对于刮过的这阵风,于红还是有些伤感。她表示,迎评时学校向心力挺大的,老师们经常见面,同心协力为评估作准备,都有不能给学校抹黑的观念等,但是,评估过后,这种感觉逐渐没有了。

有待完善

对于评估,李宏表示,评估主体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校评估,由于高校和教育部的各种联系或者说利益关联,评估不可能出现太差的结果,否则的话,追究被评为差的学校的责任,最终也会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再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专家多是高校的校长、书记等,行政管理的色彩过重,反而忽略了评估的是教学这个核心问题。如此一来,评估对象、评估专家、评估主导者容易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利益共同体,很难体现评估的初衷。

李宏认为,要保障评估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都要专业化。评估主体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而且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由教育部保障),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机构的公信力。在组织评估人员时,重点考虑的应该是教学专家,而不是以行政人员为主。

湖南某大学的杨军(化名)教授表示,按照评估程序来说,应该是先拟定评估标准、形成评价指标,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校按照标准培养本科生,然后再进行评估。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用拟定的标准去评估学校以前的培养过程。这样一来,学校只能是根据评估的条条框框来准备材料等,出现类似补填试卷等造假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张鸣表示,本科教学真正的问题不是考试,也不是目前评估重点检查的教学程序上的种种问题,而是教学本身。教学本身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读书,而不是体现在评估的量化指标里面。如果说要的仅仅是一个规范的教学过程、一个规范的教学形式、一个合乎规矩的教学内容,那么,各门课程都用统一的教材、软件,考试也完全可以做到机器判卷,教师基本上可以不用了。所以,张鸣认为,教学行为关键要靠学界达成共识,用自律来建立。

对于评估,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春时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了一个废除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提案。杨春时表示,本科教学评估的初衷是好的,但事与愿违。本科教学评估的最大弊病在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来管理大学,至于怎么教、教什么,是大学的自主行为,不应该由政府来包办,否则,这就好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指导工厂生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