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媒体评论:海归月薪3000体现招聘理性和就业公平

2007-6-25 08:51:29
来源:上海青年报/丁洪峰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本不该成为新闻。难道别的不管,只要有一个国外大学的毕业证书,是“海归”,就应该得到高薪吗?高薪与否,看的是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以及对单位作出的贡献等。不问自己能力大小,在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的时候,就凭一张“海归”文凭要求高薪,这合适吗?

海归月薪3000是一种招聘理性,体现着就业公平。

在以前,留学归国人员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待遇,在一些招聘会上,即使同样的岗位、同样的任职要求,各方面条件都一致,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开出的薪水却是“海归”明显高于国内的大学生。这是什么道理?其实就是在人为地在制造一种就业不公,有一种崇洋媚外的心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大学生找工作非常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留学归来的学生也应该和国内的大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上,以自己的能力去争取好的岗位,而不是靠着国外大学的毕业证书,这样的就业才能体现公平性。

而且,现在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一般家里都有相当的经济条件,一些学生甚至是因为在国内学习不好才出国留学,希望的就是靠“海归”的头衔回到国内拿高薪,而依靠的也是一些用人单位对于海归的迷信。如果因为是海归就能拿高薪,那么对于那些国内大学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海归”月薪3000元,说明一些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其实就业市场上,本来就只有应聘者和招聘者,而不分什么海归还是土鳖。

新闻链接

两千多“海归”找“婆家” 用人单位开出三千元月薪

北京晨报消息:“对于海归人员,我们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5月27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举行,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婆家”。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与部分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
>>点击进入全文

“海归”身价贬值刺破狂热留学泡沫

信息时报消息:多年前,“海归”可是个稀缺品。那时别说一个“海归”硕士、博士,就是一个“海归”本科、“海归”进修生,也是不得了的。对于单位来说,若有个“海归”人才出来贴贴金,走到哪里都是底气十足;对于家庭来说,若有个人在国外留学,那可不单是这个家庭的骄傲,就连整个家属区或者整个街道都是引以为豪的。可如今,一提到“海归”,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满眼生光,人们对留学开始有了理性的判断。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海归”不再盲目青睐,甚至于,一些“海归”由于竞争不过国内的毕业生,本身又“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沦为“海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