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举行公共考古论坛,披露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大墓”考察结果——
2009年年底,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大墓”被发掘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墓主究竟是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曹操?所发掘的石牌会不会是有人故意作假?究竟有没有可能通过DNA测定身份?围绕公众的这一系列疑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天举行公共考古论坛,将他们此前专赴现场的考察结果做了披露。
“厕所”叫“行清”否定作假说
由于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有人怀疑发掘出来的文物的真伪。对此,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在一件漆器下面发现三件石牌,可以证明这些石牌是真的。因为古代的漆木件只要一动,肯定就荡然无存了,但在它的下面发现三件石牌,说明这些石牌是没有被移过位。”
考古所汉唐研究室研究员赵超表示,从石牌的文字也可以证明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曹操。一个是在魏武王常用的刀剑、刀戟上,所刻的“魏”字,和现在我们的“魏”字不一样,是在“委”字和“鬼”字中间加了一个“山”字,这是在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而到北朝时期,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些,这个“山”字就完全消失了。因此,起码我们能够把它的时代判定在东汉到魏晋时期。
另外,赵超说,他们发现一个石牌里写到“木墨行清”。行清是什么?现在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而根据东汉和曹魏时期的文献,都把厕所叫“行清”。
对此,赵超笑着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断代证据。有人曾经提出石牌是不是伪造的?我想恐怕当代人大概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献水平来造出‘行清’。”
碳14测年可以做但误差大
“接下来我们将对家具、衣服等含碳物品进行碳14测年,只需一丁点儿的量就可以进行。把这些结果再跟骨龄的测定结果相对照,估计会得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结果。”考古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雪莲表示。
她介绍说,碳14测年是迄今为止考古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测年断代方法,而考古所的碳14测年实验室是该领域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验室。近年来,由于该技术的发展,使得测年所需的样品量由原先的十几克,减少到现在的几毫克,就是几粒小米的重量,相当于原先的千分之一。
不过,她指出,根据对西高穴大墓的初步考察,目前能初步测定两个大概的时间,一是距今1790年,相当于公元220年,另一个是距今1800年。“但由于曹操死亡的时间即公元220年的校正曲线本身坡度较大,波动也多,因此误差范围相对会很大,可能在一百年左右。”
DNA分析不具可操作性
考古所的研究员张君则指出,要想进行DNA分析,人骨材料本身就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由于墓葬的人骨很容易被污染,要求它保持出土时的状态,最好是一出来就由专门人员提取,而且不能用水清洗。理想的样品是还长在齿槽中的大牙,也就是臼齿,或骨密度非常好的股骨和颌骨。此外,人骨DNA很容易受到现代人的污染或者其他人的污染,因此,密切接触过人骨的人,包括实验员的DNA都要留样品测试作比对。
但西高穴大墓的人骨材料是从泥里面捞出来的,被水洗过,而且材料也很少。同时,由于多次盗墓,已不能排除古代和现代人的DNA污染。另外,寻其后代已难以确保其身份的可靠性。而且技术上目前国内对古代Y染色体DNA的分析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她表示,要从DNA测试上推断墓主人是否是曹操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不具可操作性。
王巍最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采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对发掘的文物作全面细致的勘定,“比如陶器是什么年代的,产自何地,兵器是什么金属制作,什么年代制造的”,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将继续发掘1号墓坑。“西高穴大墓的墓主究竟是不是曹操,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下最终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