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雷电是积雨云强烈发展时所伴随的大气放电现象。作为一种恶劣天气,雷电在我国各地都较为普遍(以夏季最为常见),但发生的频率,各地却有所不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地貌的差异。
在我国山区,由于下垫面较为复杂,之间的热力状况差异也较大,容易产生空气对流,因而积雨云出现的几率较大。而起伏的山峦又使得空气运动呈现一种非常不规则的乱流状态,并能影响到相当高的高度,容易生成雷电天气。此外,不稳定的暖湿气流进入山区,受地形作用的抬升,也极易成为积雨云。所以,一般说来,山区出现雷电的频率要比平原或盆地多一些。例如,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的平均年雷电日数达50多天,而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则不足5天。
我国近海有许多面积不大的海岛,在夏季,受四周海水的调节,海岛升温缓慢,最高气温不仅比大陆偏低许多,而且出现的时间也有所推迟。因而午后的空气对流发展就不可能太强,不易形成浓厚的可以产生雷电的积雨云,只有到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云层内的不稳定因素加大,这才可能出现雷电天气。总的来说,海岛出现雷电的几率比大陆要低。例如,全年皆夏的西沙群岛,年平均雷电日数只有35天,仅为华南、滇南地区的1/3左右。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由于地势高、气温低,不少人以为它是少雷电的“第三极地”。其实不然。气象资料记载,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年平均雷电日数达到或超过90天(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出现雷电的那天,雷电次数也往往比较频繁。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夏季多雷电天气?原因并不复杂。夏季,青藏高原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虽然近地层气温一般在10℃以下,但与高处的自由大气相比,温度却高得多,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因而近地面就有强烈的低空辐合气流。与此同时,西南季风又为青藏高原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于是,对流活动变得很强,并形成积云、积雨云。据研究,只有当积雨云顶部气温降至-20℃以下时,才会发生雷电现象,青藏高原气温本来就低,达到-20℃的标准自然比我国其他地区更容易些,因而雷电的出现几率就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