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
近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的大学校长、专家等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以及现代大学的发展。与会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促成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国际化,当今大学的工程教育必须考虑到国际化的大背景,必须加强国际学生的交流项目开展的力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国内以及国际需求的工程人员。
国际化合作要更开放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因为全球化要靠人来做,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实际上是人的全球化的背景。而在人的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研讨会主席张泽在发言中谈到了教育在全球化中的位置,他还举例说,丰田已经不再是完全的日本企业,应该说是全球的企业。在中国、德国、日本、美国销售的汽车,它们都在中国生产,用的是中国的管理人员、工程师。“所以,我们在这里所从事的教育会影响到全世界。不管你在世界的哪里,中国教育将会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同样全世界的工程教育也会影响到我们这里。”
张泽认为,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的主导思想是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将之用在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际上就是工程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开放。而要使学生满足国际化的进程,就要看学校能不能满足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
要满足这样的需求,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必不可少。“事实上我们从两校长期友好合作中受益匪浅!”25年来一直和北京工业大学保持合作关系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副教务长助理John Wood对于双方的合作非常满意:“北京工业大学在布法罗分校的国际化历史当中占有一席特殊之地,北京工业大学是我校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在过去的合作时期为我校带来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我相信北京工业大学也受益匪浅。”据他介绍,该校早期与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签订的学术交流协议,至今仍在执行当中,教职员工也实现了两校间的互访。
John Wood表示,目前布法罗分校的国际化战略计划全面规划了如何使学校成为一所国际化院校。该校国际化战略中也将开放性的合作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要开展和支持与世界领先大学的交流与双边项目,鼓励学生与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这些交换项目;要继续开展那些旨在增加该校世界优秀学生人数的海外招生项目;与美国政府、高教部门和私营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学术项目、部门发展项目以及合作研究等。
对于国际化合作,波兰欧堡勒省省长Jozef Sebesta提出,身处欧盟,在全球化背景下,意味着波兰需要更多的改变,这样才能彼此支持、相互发展。就个人而言,Jozef Sebesta认为欧盟或者欧洲也必须更加开放,以迎接新的变化,与外界进行更多的项目交流与合作。“我邀请所有参会的人员能够到我们的大学去看一看,看我们开放的态度,了解到情况。实际上这种交流就是全球化的开始。”
Jozef Sebesta表示,除此以外,探讨一些文化性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了解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价值。当然,还可以探讨社会上和文化上的价值理念的不同。因为东方有很多哲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西方解决一些问题。
加强合作 拓展视野
与会专家都表示应加大学生的项目交流活动的力度,以培养属于自己的优秀工程师。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很多工程项目,包括技术产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正在大力开展,而且现在中国对于工程师的需求非常强大,尤其是高质量的工程人员。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三,电子以及工业、信息产业在世界排行第二,但中国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中国面临能源短缺,也就是20%~30%的能源消耗要比其他国家高很多;在2006年中国企业中的46%还没有推出新产品,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技术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优秀的工程师。
贺克斌认为,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要想改善工程教育,从而满足未来的需求,要在3个方面作出努力:创新、行业发展以及国际化。就创新而言,他表示以加强创新来改善中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同时要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跨学科的角度而言必须将工程、行业管理融合在一起。此外,要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不仅要让他们学习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还要扩展他们的国际化能力。就中国而言,已经在历史上从俄罗斯、欧洲、美国,以及日本学到了很多东西。
芬兰盖里应用技术大学校长Erkki Karppanen表示,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很多东西变得越来越全球化,这意味着各国的大学都要有一个统一意识进行合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共同应对的一些全球化的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等。因此,需要大学间的联合来聚集全球的专业人才,聚集集体的智慧来应对这些问题。
芬兰坦佩雷大学高教所所长Seppo Hoitta以欧盟为例,介绍了目前欧盟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一个内部的共同硕士项目,还鼓励大学今后能联合起来实施共同博士项目,使欧盟的大学形成一个很大的高教网络。而这种项目的优点是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和非欧洲大学的流动。这种工程教育的强化方式,极大地加强了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因此,应该鼓励学校能够建立国际性的机构或办公室,以便于派更多的人参与到国际的合作当中。
Seppo Hoitta表示,实际上芬兰的大学早在苏联期间就与其大学有很长时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一直延续了下来。
在这方面,John Wood表示,布法罗分校的国际化战略已经强调了要开展外国领域的研究项目,促进课程的国际化,促进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和项目。同时,还要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范围广大而且意义丰富的职业发展体验。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研讨会名誉主席王守法表示,大学工程人员的培养必须与国际化的人才市场相适应,世界各大学之间,人力、智力资源的流动将日益频繁。但是,他强调,交流,特别是学生跨国界流动还存在很多壁垒,如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因此,没有各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许多障碍无法逾越。
让王守法感到高兴的是,很多大学都在为扫除这些障碍在作出努力。如欧洲的伊拉斯姆斯计划、欧洲学分互换体系等,都为扫除障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和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积极应对,出台了大胆创新的交流政策,鼓励大学人员致力资源跨国界流动。
目前,北京工业大学与世界20多个国家近50所大学进行了学生交换,每年都有近300名中外学生参加。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额外教程、实习经历,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张泽透露,北京工业大学用于外事交流渠道的费用将会达到1000万元,支持教师出国开展合作研究,也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他表示,1000万元对中国的大学不是小数字,但用在全面比较、深入了解世界上不同的工程教育以及怎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际上并不多。
标准要兼顾本地化
在国际化的教育进程中,法国国立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Jean-Pierre ARNAUD提出,合作开展一些项目时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该学院在黎巴嫩建立了一个教育工程项目,由于当地的工程师教育体系建立得非常完善,但是当地的标准跟法国的标准有所不同,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标准要比当地的培训标准高。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先是与当地的媒体和其他机构建立了一个网络,再与对方洽谈如何与当地的教育标准进行衔接。
Jean-Pierre ARNAUD表示,在国外开展合作时,他们都会到相应国家寻求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就像来到中国,他们也要适应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需求,要对当地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所以,标准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Jozef Sebesta表示认同,必须要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有很多非主流因素需要考虑其中。比如德国、法国、捷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家,其实都各有不同,必须根据合作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搞好合作。
英国伯明翰大学工程学院院长Graham Davies则以认证为例说道,在英国是有认证机构,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电气工程师的话,就要通过电气工程师认证的标准,有专业人员进行测试,而且这些机构有认证专家小组,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跟美国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