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迈向一流大学的修炼

2007-9-14 08:30:49
来源:科学时报/章建石




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高等教育文库的译著之一。该文库汇集了国内外一系列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著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实践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如果对这句话作一些变动,用来形容大学也是未尝不可。成功的大学,很多都是相似的,即成功的大学都是有道可循的。迈克尔·夏托克在书中为我们一一阐述了其中之道,对渴望成功的大学很有借鉴意义。作者曾经在华威大学工作多年,文中的很多概括是和作者的这段经历分不开的。因此,对华威大学发展情况的了解,对阅读本书是非常必要的。

华威大学是英国乃至全世界一所典型的后来居上的名牌大学。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对英国高校进行的排名来看,2005年、2006年华威大学在排行榜上分别为第五、第六名。2002年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所作的科研水平排名中为全英第四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数据来看,华威大学近几年一度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10所大学之一。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华威大学取得的这些成绩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华威大学创建于1965年,在英国数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而正是这所学校,创造了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华威大学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呢?华威大学成功的秘密何在?它的成功经验有哪些?这些问题足以吸引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浓厚的兴趣。对这样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进行解剖,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教授对华威大学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出版了《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和《大学的持续变革》两本著作,总结了华威大学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1)领导核心的巩固;(2)发展外围的拓展;(3)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4)学术单位的有选择性发展;(5)自主创新型的校园文化。这些经验,作者也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诚然,对华威大学的经验而言,外来的研究者可以有一个独立的、相对客观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但始终摆脱不了作为旁观者“卷入”不足的尴尬。我们需要那些离开“庐山”,以 “识真面目”式的整体素描,更需要“身在此山中”的近距离接触和局部特写。作者在华威大学多年的管理经验成就了他的这本著作。同时,他也为我们解读了一所成功大学在管理上应有的作为之道。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从成功大学的内涵、本质及其特点出发,分别从战略、财务、学术、公共关系、团队建设等多个角度,对成功大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刻画。一流大学必定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这一度是很多研究者和大学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但背后承载一流教学和科研的是大学的管理,这是释放学校教师、学生个体能量的重要途径。大学管理要能够创造性地、支持性地、卓有成效地促进大学的成功,必须在大学最基础的层面上有效地激发组织和个体的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自主发展的机构”和“自主发展的人”。而这必将导致对大学使命、功能、治理结构、组织变革和领导的审慎思考。比较有特色的是,作者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活动中汲取养分,来融入高等教育的管理,这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选择。毕竟,私营部门与高校的组织特性相差较大,但私营部门的部分逻辑、遵循的原则、倡导的理念,在高等教育饱受市场力量考验的时候,还是可以,而且也是应当被迁移的。在其中,作者坚持大学之体,推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之用的做法是值得标榜的。

具有洞察力的理论见地必定源自丰富的实践。作者在华威大学多年的管理经验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而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科班经历,则使得本书走出了很多实践工作者在著书立说过程中经验总结式的窠臼。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和 “联姻”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足见作者丰富的实践智慧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也是我们对更多高等教育管理著作的期待。

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多事之秋。教学质量的滑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巨额的债务、高校领导的职务犯罪等等,不断暴露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同时,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期望出现成功的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国内大学发展的宏伟计划,国家对大学的巨额投入,无不显示了国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向往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拥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给我们树立榜样的“标杆”,看清他们的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把反思的镜子照向自己,找出差距,并走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