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钱炜) 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今天宣布,8月17日至20日4天间进行的交通限行空气质量测试取得成功。
根据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表明,4天的限行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限行前的16日相比,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和机动车有关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日均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在15%到20%左右。同时,污染排放浓度的积累速度明显放缓。
杜少中分析测试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从限行前一天到今天上午,北京的天气一直属于静面天气,地面风速较小、湿度较大、温度较高,这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也较少受到周边空气当中污染物传输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测试出结果的气象条件。另外,北京全市上下对此次测试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也为测试成功提供了保证。就北京4天实行空气质量监测的结果,记者还采访了著名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
唐孝炎说,根据初步的数据显示,大气中污染物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这并不能直接做出判断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减少的缘故,需要与天气条件结合起来看。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像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吸入颗粒物,虽然这4天的浓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比较高,这跟天气就有一定关系;17日至20日的天气状况大体相同,风速不是很大,西南风更多一点,大气的稳定度不是很好。空气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本地。她还特别指出,像今天白天的空气质量,就应该要比20日还要好,因为今天刮的是北风。
“不过,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是以从头一天中午12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这个时间段来计算的,这与当天24小时的状况会不大一样,所以最终的数据不一定会反映出来。”她补充说明道。
唐孝炎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回应。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透露,21日北京的空气质量是三级,但单从白天来讲,却达到二级。这是因为北京从21日夜间零点限行结束后,大量机动车开始出行,空气中污染物迅速累积增加,超过了国家标准。但在上午8点以后,北京开始吹偏北风并逐渐风力加大,因此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唐孝炎还告诉记者,由于16日傍晚下过一场雨,因此17日的天气数据是不大适合用作分析的。眼下,科研人员正运用模式计算等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像对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还要进行组分计算,因此这个计算过程会需要一些时间。
又讯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奥运期间将实行强度更大的交通限行措施。
郝吉明说,此次北京空气质量测试期间,北京实施的“机动车单双号上路”只是一次测试,其结果将为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而根据他们制定的初步方案,奥运期间将实行强度更大的交通管理措施,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污染车辆将被更换或禁止行驶;第二,政府带头,减少机动车的出行量;第三,在社会上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志愿少开车或不开车;第四,出台具体的必要的强制性交通限行措施;第五,努力提升公交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快捷、安全、舒适的公交系统。
他表示,根据此次测试的结果,方案还将会依据机动车尾气对北京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