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成心捣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范海福解释自己2006年作为陈嘉庚科学奖候选人,为什么要向评委会提交一篇非SCI(科学引文索引)、且当时引用率为零的论文时,作如是开场白。
77岁的他个头不高,腿脚也不太灵便,但思想却纵横驰骋。
这是4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陈嘉庚科学奖系列报告会第三场。范海福以《漫漫路上》为题,宣讲他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我舍不得不用它”,因为“我的确觉得这篇论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们几十年的工作。虽然它是1984年发表的,但有很多后期工作还不断跟它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不是SCI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就很低。“但是我觉得里面谈到的一些东西,在本学科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是可以说得清道得白的。”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中科院负责有关材料审查的人,还有陈嘉庚奖评委会,都对他这种“有点另类”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接下来的一个半钟头演讲时间,对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而言,晶体衍射分析、相位、非公度调制结构测定之类概念,是晦涩难懂的;但他的“科学感悟”却极具说服力。
概言之,所谓“晶体衍射分析”,就是在原子层面上测定固态物质的微观结构,最终用来揭示固体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
他举例说,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是上世纪后半叶产生的、跟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同晶体衍射分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对结构生物学起奠基作用的两大科学成就,一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一是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晶体结构的测定,都跟衍射分析有关。没有这两个突破,就很难有现代意义上的结构生物学。可以说它催生了两个学科,而且到现在为止,都是这两个学科里重要的实验基础。
他由此解释,晶体的衍射分析实际上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是一种独立发展的物理学方法,但并不属于代表某一应用对象的学科。“就像大家都用计算机,可以用计算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学,甚至用计算机炒股,但是计算机是独立发展的,不会依附于化学、物理,甚至不会依附于纯粹的数学。”晶体的衍射分析为很多学科提供实验基础,提供数据,甚至促进某些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看得出来,他不是在挑战SCI的权威,也不是单纯否定论文被引用的意义。而是要说明,在SCI、引用率这些公认的甚至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之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标准。
他介绍,到现在,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中直接法的应用有三大类:一、在蛋白质晶体里面找重原子;二、用高分辨率的衍射数据,从头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三、把直接法和传统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它们本来固有的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中第一类并不解决蛋白质的整体结构;第二类对实验数据要求很高,在已经测定的蛋白质晶体结构中只有5%左右可以满足其要求;第三类则适用于大多数情况。“我们的工作属于第三类”。他们编写的计算机程序OASIS是当前国际上用于执行第三类直接法的最重要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