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中国气候研究:还有问题说不清

2007-6-7 12:49:41
来源:科学时报/王学健




“我们对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规律本身认识不清楚,我们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认识不清楚、我们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尚不全面……”在不久前中国科协举办的第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诸多搞气候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口中听到许多的“说不清”。

这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主题是“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沙龙活动。专家们表示,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确定将来的方向。

第一个说不清: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规律

“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规律本身认识不清楚。”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说,举世关注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说,由于各种原因,气候变化中人为的影响和自然因素没有分开。“我们搞气候变化评估这么多年,都是匆匆忙忙利用构建的气候变化的情景作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但是回头看,我们对历史的影响并没有搞清楚。事实上,我们以后再进行影响评估的时候,应该把人为的因素跟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分开”。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也表示,有关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规律,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权威性不够,因此我们拿不出像IPCC报告中那样的全新评论和依据。王守荣说:“中国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还是不同的。比如全球气温变化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上升,中国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个高峰,然后温度下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遍升温的条件下,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温度却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国的特色。对此,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对事实和规律加以总结。”

第二个说不清:

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中国气温未来到底怎么变,现在说法不一,各种文献资料提供的观点也不一样,甚至同一篇文章里说的范围也不一样。”王守荣说,“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关键是模式问题,现在,气候变化的模式有一些,但模式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怎么能够把各种资料加以同化,加入到模式当中去,各种过程要进一步细化。目前,这方面比较欠缺。现在可以拿出来的未来气候变化的模式结果还比较粗,气候模式可能在未来几年将作为重点来发展。”

第三个说不清: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

许吟隆说,国内搞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从“八五”开始立项,经过“九五”、“十五”,做了15年,围绕各个方面进行影响评估。“十五”期间主要做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沿海环境4个领域,至今,依然没有拿出一套非常可信的数据给社会公众使用。

对此,王守荣也表示,我们做了大量的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工作,但真正定量化、大家普遍接受的结论还不够。“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项目,影响评估工作都要加强。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对三峡水库蓄水有什么影响,洪涝事件造成的泥石流、塌方对三峡库区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如果发生,我们又有什么手段应对。”

第四个说不清:

内政和外交之间的关系

气候变化研究究竟是先服务“内政”还是服务“外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可能现在更需要的还是内政,需要中国科学家立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用这个方向。至于外交,“在气候谈判中,如果要我国减排,我们减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样的成本?如果不减排,随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等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作出更多努力。”

对于我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王守荣认为,从宏观层面看,有三大问题要解决。第一,投入不足。第二,合力不够。我国的气候研究工作像撒胡椒面,多年来虽然立了不少项目,搞了不少研究,但缺乏国家层面的大的科学计划来统领。第三,重点不突出。不管是国际谈判的反馈还是科技主管部门的方案,都存在气候研究方向很全但重点不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