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申奥成功时,中国人向世界庄严承诺: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将把火炬送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如今,这个伟大的设想和承诺变为现实。在这一壮举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辛劳。
2006年1月17日,北京奥组委正式致函航天科工集团,委托其就奥运火炬珠峰燃烧技术进行科研攻关。航天科工集团随即成立了火炬研发部,并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为该项目总设计师。
珠峰火炬
燃料方案曾经“一波三折”
研制火炬燃烧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燃料,研制团队最初选定丙烷作火炬燃料。
位于北京西南郊丰台区的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是火炬研发团队的“大本营”,这里有一个可以模拟大风、暴雨、低温、低压等各种真实自然环境的试验舱。尽管液态丙烷燃料火炬在这个试验舱内经受住了多次模拟测试,但2006年9月,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还是自掏腰包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结果发现,液态丙烷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要求。
返回北京后,研制团队放弃了液态丙烷火炬的方案,将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组合火炬和固态燃料火炬。
2007年4月、5月,珠峰火炬试验队两次奔赴西藏,进行珠峰火炬登顶的测试与试验。最后,考虑到固态火炬操作更为简便,研制团队确定其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的最终设计方案。
珠峰火种灯
暖手炉蜂窝煤炉带来灵感
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对火种灯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同样要求很高。
为了寻找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先后尝试过多种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用碳作热源的暖手炉后突发灵感:能不能用碳作火种?然而,第一次进藏试验效果不理想:一是燃烧时间短,二是排灰不畅。
大家刚刚看到一线希望,由于这次挫折又变得有些沮丧。此时,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再次使他们看到了柳暗花明。任国周上街时看到一个烧饼摊旁摆着蜂窝煤炉,顿生联想:将碳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碳柱燃尽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种灯不灭,而且排灰问题也能解决。一个大难题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小发现迎刃而解。
珠峰引火器
低温低压下能抗12级大风
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刚刚实现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的那枚小小的引火器能在低温、低气压条件下燃烧,还能抗12级大风,浓缩了诸多高科技成果。
万钢说,此次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中最关键设备就是点燃第一个火炬的那枚引火器,那枚引火器可在零下40摄氏度、0.3个大气压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燃烧,还能抵御12级大风。
万钢介绍说,珠峰当天的风速是18米/秒,温度是零下26摄氏度。低压、缺氧这些因素都很不利于燃烧,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在点燃之后,火炬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所展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表示,“正是有这些努力,才有今天大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人物专访
奥运火炬跳动“航天心”
2008年5月8日上午,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领导小组火炬研发部部长薛利此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奥运火炬在珠峰之巅熊熊燃烧,既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完美展示,也是“科技奥运”理念的生动体现。
接手奥运火炬燃烧系统攻关项目时,也正是航天科工集团承担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最忙的时候,怎样协调科技奥运项目和重点型号任务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集团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只能在保证完成型号任务的同时,挤占休息时间,加班组织奥运项目的攻关,”薛利说,“在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的研制过程中,航天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
谈到自己的奥运火炬项目研制团队时,薛利的眼睛湿润了,谭邦治、宋欣、于世元、韩玉民、于喜国、董群、刘兴洲、薛亮、高炳欣、胡宁生、邵文清、叶中元、胡申林……一大串参与奥运项目的人员名字脱口而出。
薛利说,7年来,虽然经历了酸甜苦辣,但因为有个好团队,自己一直幸福着。
海拔最高处随时拍摄及数据传递
奥运圣火昨天顺利登顶珠峰后,联想集团携手中国移动在北京正式宣布“科技助力火炬登顶珠峰”项目圆满成功。
电脑进水晒晒接着使
“我们的设备真是经过了风雪的考验。”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说起联想为珠峰提供的科技设备很是感慨。
5月5日,珠峰下了一场暴风雪,夹带着冰雹灌进了大本营的帐篷里,每台电脑上都覆盖了一层冰雪。没一会儿,太阳就出来了,包括笔记本电脑在内的机器、电源等设备都被雪水浸泡。情急之下,工程师用最原始的方法——抱起机器控水,然后放到大太阳底下晒。结果晒干后发现机器一切正常,没耽误事,这让工程人员和记者们高兴坏了。
120克小电脑成杀手锏
陈绍鹏透露说,这次使用的科技含量最高的是一款在珠峰顶上能够实现即拍即传的高科技产品“IdeaPad U8”奥运纪念版。这款产品跟登山队一起登上珠峰顶后,通过无线网络系统即刻跟大本营连线,实现登顶过程中有网络信号时的即拍即传。难以想象,一个120克、3.5英寸屏幕的小型手持电脑完成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陈绍鹏介绍说,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设备要接受超低压、超低温环境的考验。
实践证明,中国人联手开发的这一产品,战胜了所有挑战。
海拔最高的网吧乐坏记者
对于记者来说,不洗澡没事,不上网绝对不行。在珠峰上,记者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海拔5200米的“高山网吧”了。
陈绍鹏说,联想对火炬登顶珠峰的支持,一部分是帮助中国登山队搭建火炬登顶珠峰信息指挥系统,另一部分是通过为中外媒体提供IT网络平台。首先,联想在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搭建登山信息指挥系统和互联网服务区。其次,联想在珠峰搭建全球海拔最高的新闻中心,并搭建新闻中心内部局域网。他笑言,这个网吧可以说是珠峰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了。
中国移动信号覆盖海拔8300米营地
昨天上午,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峰顶,登山队员扎西次仁通过中国移动网络从世界之巅发回第一条圣火登顶彩信。
作为惟一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实现网络覆盖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挑战人类施工和生存极限,在珠峰6500米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基站,完成人类通信建设史上的创举,该基站最高可覆盖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及周围地区。
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昨天在“护航圣火——百名记者百城通信体验”活动上透露说,已对火炬传递城市中可能经过的路线全面测试,各城市主要路段、高速公路、国道均已实现无缝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