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需用战略眼光看高铁

2011-7-18 09:08:47
科技日报




 最近几天,开通运营仅半月的京沪高铁屡出故障,引发广泛关注。据北京铁路局官方微博给出的解释是,动车组牵引变压器某根检测电流的电线,出现接触不良故障,导致产生保护动作,限制牵引电流,从而限制了运行速度。

    高速铁路是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融合了交流传动技术、复合制动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高强轻型材料与结构技术、减阻降噪技术、密封技术、现代控制与诊断技术等一系列当代最新科技成果。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持续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自2004年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包括动车、线路、列控系统和弓网关系,从引进200公里时速技术,实现目前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时速380公里技术等级,位居世界轨道交通科学前沿。在长期落后、贫富发展不均、技术基础薄弱的状况下,我们取得这一大成就不容质疑,高铁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所取得的宝贵财富。

    我国高铁采用的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无线传输控制技术,即“中国高速铁路自动控制系统”。整个操控系统都在调度指挥中心,所有程序均由电脑控制。

    其中,信息系统能让司机获得前方32公里的路况信息,在时速高达350公里的线路上,如果前方列车突然减速,后边列车会通过先进的无线传输控制技术在几十公里外获得指令,并自动将速度减至与前方列车相同速度,使前后列车距离保持安全间距。几次因供电系统故障导致列车停车,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高铁系统的安全。

    来自铁道部消息,截至7月13日,京沪高铁共开行动车组列车2500多列,列车始发正点率为94%,终到正点率为85.6%。日均发送旅客16.5万人,最高日达19.7万人,平均上座率106%。

    据专家介绍,新车、新路、新设备、新技术高度合成的新高铁系统在运行前一年,故障多发很正常,尤其是程序化电脑化管理更是如此。按照可靠性工程“浴盆曲线”的理论,此后的1—8年,故障率相对会较低,而10年后,随着设备的老化,故障也将会开始进入高发期。应该说,这还是很有道理的——产品在使用的早期、末期事故多发,在使用的中期发生比较少。

    值得警醒的是,对于10年后将出现的故障,相关管理部门应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着眼未来布局,持续创新,使我国的高铁技术发展得以继续发展。初期出现故障,人们应该也必须给予包容,但是“末期事故多发”期到来后,怎么应对是今天必须摆在决策者首要考虑的大事,即用战略眼光持续创新,千万不要等到“末期事故多发期”再临时抱佛脚。

    不久前,科技部启动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智能高速列车”项目,将给现有的列车加载智能列车系统,届时,列车运行时每个零部件的信息都会通过网络传输到指挥中心,三大参数更可以实时监控,哪怕有细微异常,网络系统都会给予警示。“智能高速列车”项目仅是基于10年后列车设备故障高发的布局之一,而针对高铁系统发展的一系列后续研究,现在都应及时启动,刻不容缓。

    对近几天来密集发生的高铁故障,只要不是大的安全问题,广大国民应理性看待,对我国自主创新取得的高铁成果持一种关爱和保护态度,多点宽容,少点抱怨,同时也应相信我们的技术实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相关问题;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则务必提高与新技术相等的运营服务品质,并用战略眼光布局未来,未雨绸缪,使我们引以自豪的高铁技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