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看发达国家如何普及科学 美日科普考察报告

2008-7-10 10:02:42
来源:《北京科技报》




为更好开展北京市科委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学习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转科普的形式和方法,同类科普场所、科学中心的建设和科普工作开展的经验,2008年3月16日至3月30日,北京市科委与中科院科普代表团一行七人,前往美国、日本进行科普考察。

  考察期间,代表团重点参观了史密森尼博物院等科普场所,与国际博物协会等机构的专家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广泛交流,并分别与全球科思基金会、德雷塞尔大学、南加州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美国日本科技场馆的考察情况

  史密森尼博物院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同时也是一个研究中心,从事公共教育、国民服务以及艺术、科学和历史各方面的研究。此处博物馆集中建造,彼此互有补充,满足人们的不同爱好。这与北京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的集中八所力量,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路不谋而合。

  加利福尼亚州科学中心位于美国的洛杉矶,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普场所,科学中心展厅面积25万平方英尺,中心拥有雇员350名,每年有150万参观者。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该中心的工作人员科学素质高,大部分拥有科研背景,接待我们的五位工作人员都拥有博士学位,其注重培训和中心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成立于1969年,是全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科学博物馆之一。展品设计突出动手参与,是其最大的特点。该馆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把展品定位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中,展品主要靠自己设计制作,大约每年创作更新20件新的产品,并向其他展馆出租和巡回展出。该馆专门有20人左右的设计制作队伍,不断有新思路和新展品推出,每一个展品都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辛劳。

  日本科学未来馆于2001年在东京开馆,各个展区从设计到监修都有一线的科学家与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其宗旨是“可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并能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的科学技术”。为此,在每层展厅都设有实验区,并有志愿服务人员现场指导,以便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最尖端的科学技术。

  “我的职业博物馆”位于日本奈良,最大特点是能够全方位挖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强烈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国外的科研机构如何开展科普工作

  除科技馆以外,本次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交流如何建立科研与科普的联动机制。

  德雷塞尔大学在自己不断创新出成果的同时,主动协调科普事业。目前,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主要以三种方式展开:在互联网上交流信息,举办专题讲座;在出版物上介绍活动专题和专题内容范围;至于全国性活动,是科研人员“走出去”或者“请进来”。大学还派人深入学校开展科普竞赛,在现场指导科技实验;或有选择地开放一些前沿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参观、参加实验。

  代表团在南加州大学与医学院著名脑神经化学家陈景虹博士、戏剧学院的Marsha Kinder教授进行了交流。两位教授在科研上都非常有成就,而使她们走到一起进行合作的原因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即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将陈教授的研究,向公众进行展示。两位教授合作了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让科学知识好看又好懂。代表团计划将这部片子引入中国。

  坐落在离日本东京60公里筑波山麓中的筑波科学城是日本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拥有10个省、厅的43个国家研究所(约占日本40%的主要科研机构)、两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两所大学,总人数已达2.2万人,其中科研人员约有1.1万多名。各科研机构都设有专门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科普展厅,各展厅专设对外宣传部,很多科技馆都设有免费讲座厅。

  国际博物馆协是国际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和帮助各类博物馆机构、组织博物馆各领域的专业合作。

美日中三国科技场馆的比较

  美国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中,其科普的主要途径是大众传媒、科普场馆和科普宣传活动。美国的科技馆也比其他形式的博物馆更受公众欢迎,这与科技馆的展陈设计突出互动体验分不开。

  日本科技馆担负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任,宣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日本科学未来馆等一批科技场馆,展示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你可以看到日本研制的最先进的机器人,可以亲手进行涉及生命科学等前沿的科学实验。

  我国对科普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于是乎中国的科技馆也正在飞速发展,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馆也即将在广州建成使用。但相比而言,我国科技场馆互动体验不够,科研转科普的能力有待提升。

  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美国、日本的考察让我们认识到,注重科学过程教育,注重科学的开放性,是当今世界科普的一大特点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一是科技场馆具有研究中心的作用,二是科研仪器在科普上的应用,三是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充分加入到科普展品的研发,甚至成为一名普通的科普志愿者;四是科研机构常年向公众开放。

  他们将科研转化为科普的方式,都摈弃填鸭式的被动教育方式,鼓励“动手参与的科学”。而且将科普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让科普无所不在。同时注重科普产品的研发,注意媒体的作用。

  他们大部分科普工作者拥有科研专业背景,政府大力支持,科技馆与社会相关部门形成广泛的联系。

  经过一圈考察,我们发现最后又从科技馆回到了科学院。原本科普与科研就是不分家的,原本科普就是科研的基石,科研为科普提供内容。我们一直强调构筑科技成果科普化、科学家成为科普志愿者、科研机构成为科普阵地的三大通道,但是仅仅通过几个实验室的开放日,是不能够将科研真正转化为科普的。如何做好科研转化为科普的工作,我们作为科普工作的管理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坚持科普的热情和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市科普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滕树龙、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科普部部长 张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