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陕西“十一五”:科技之花今更俏——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西部首位

2011-5-6 08:31:58
科技日报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十一五”期间,陕西在科技强省的征途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科技之花越开越艳。科技部2010年发布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显示,陕西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十一五”以来,陕西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以建立部省会商为契机,以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纽带,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加突出,科技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随着《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规出台,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院所企业化转制,开发类科研院所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转制的省属科研院所与2000年相比,总收入增长10倍,产业收入增长12倍,研发投入增长11倍,利润总额增长18倍。截至2010年底,科研院所设立控股或有实际控股权的公司71家,全部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模式运作。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实现了年均12.8%的增长,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知识产权。同时,陕西与科技部建立会商以来,双方在项目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密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10项,获得经费支持超过12亿,为陕西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探索了新途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至“十一五”末,全省已拥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170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已达200多家。全省获得重要科技成果2475项,其中应用类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54项、国内领先水平1248项。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增速超过30%,2010年专利年申请量实现了2年翻一番,突破2万件,专利授权首次突破1万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建成“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13个,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21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进一步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201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较上年增长42%,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易平台。科技兴农闪耀三秦,全省先后建立了37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已建成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4个,建立省级专家大院54个,全省农业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2600余人。培育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150个,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10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中国“科技特区”全面启动。2009年6月颁布的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2010年1月,陕西正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调研工作,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报告》《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展规划草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若干政策》的起草工作。2011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和六个实施意见。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将搭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4大平台和10个系统,从更高层面打造有效集成科技资源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形成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开放共享平台。

  民生科技取得更大进展。围绕社会民生发展,陕西建立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8个;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西安高新区创新药物孵化及产业化转化综合基地;攻克了一批创新药物的关键技术;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科技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和现实的距离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