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形成50公里绿色长廊景观
蓝天、白云、碧草、绿林,清新的空气、湿润的和风……近日,我们在内蒙古包头市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一座西北的工业重镇是如何在十几年间变成宜居城市的?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明察暗访”。 【 听3位居民怎样说 】 陈延国,37岁,出租汽车司机。记者乘他开的车前往银河广场,陈延国以包头人特有的坦诚和热情接受了采访。虽然对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有看法,但是,他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是满意的。他说,小时候,城里哪有这么多绿色?连市政府前都是荒草。记得1989年以前,西边工业区的天总是灰蒙蒙的,有的烟囱还整日地冒暗红色的烟。现在好了,天空变得越来越蓝了。“政府下了真功夫。”他强调说。 72岁的刘成喜说得更直白,他指着10万平方米银河广场问:有几个城市有这样大的绿色广场?而咱们包头有,有好多个呢,你走上十来分钟保准能遇上一个。看到两名中学生想骑车穿越广场,这位银河广场老管理员连忙上前制止:“严格管理是政府要求的,不能含糊。”他说。 果真,记者向西走了十几分钟,就来到同样漂亮的阿尔丁广场。一位上了岁数的民工正在广场边给树浇水,记者上前搭话,老人竟是四川口音。再问,得知他叫金全义,60岁,家在重庆,离四川地震灾区不远。两年前,老人来包头打工,干园林活儿,一天挣20元。他说,喜欢这里,到处有草木,像重庆。不过,夏天这里比重庆好过。 3位居住在包头的普通百姓,虽然不十分清楚政府做了哪些努力,但凭借自身的感受,他们给了包头环保“满分”。 【 政府和企业做了哪些努力 】 普通百姓对包头环保的满意,其实是政府和企业花大力气治理的结果。记者从包头市林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森林面积400万亩,覆盖率超过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7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花草为茵、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市区内建成了5个百公顷以上的公园、湿地和广场,包括赛汉塔拉城中草原、南海子湿地、劳动公园、八一公园和植物园。52个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120个游园景点,从东到西形成了长50公里、宽60米―100米乔灌草结合的百里绿色长廊景观。而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完善规划、投资及筹融资进行建设、依法严格管理等方面尽职尽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大型企业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同样为环保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在包钢,仅余热余能利用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包钢靠余热余能自发电,减少外购电费支出5.19亿元;所有转炉全部实施了煤气回收,年回收量达4.8亿立方米。而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郝建文告诉记者,多年来,北重大力实施节水工程,现在,公司水的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取水总量由2001年的245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120万吨。节水对包头这样的严重缺水城市是非常重要的。 【 环保词儿成了流行语 】 记者在包头采访,听到人们说着好多新鲜词儿,如,绿地、城中草原、空气质量、生态环境、零排放、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绿色效益、清洁生产、治污……环保词儿几乎成了流行语。当然,流行语还应当包括“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这些包头市近年来获得的大奖,作为一种自豪和鼓励,包头人自然常把它们挂在嘴边。 而有关环保的新鲜事更多。试举3件:其一,2003年,包头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日报,它成为包头人每天最关注的信息之一。资料显示,包头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003年为110天;2006年为267天;2007年为273天。其二,白天在市内采访,见便道上的地砖不错,灰灰的,宽工字型。市委宣传部的人说,那是用钢厂废渣制的,防水防滑,特结实。到企业采访才知道,早在2004年,包钢就成立了开发利用钢渣的公司,生产路面砖和墙体砖。现在,钢渣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公司开始“吃”历史存留的那120万吨钢渣山。其三,近年来,北重公司采取措施,使企业供电功率因数大大提高,换句话讲就是用电合理了,浪费减少了。为这个,2006年和2007年北重分别获得包头市供电局52万元、67万元的奖励,企业两年还节约外购电费500多万元。 “既要工业立城,又要环境兴城;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持续发展;既要奔小康,又要保健康。”这是包头人的城市建设理念,环境要好,经济建设也要突飞猛进,他们说,这才叫“以人为本”。市发改委的人介绍,包头的GDP2006年就已经超过1010亿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超千亿元的城市,而城乡居民年收入分别由1980年的486元和195元增至现在的15200元和5300元以上,分别增长30倍和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