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加拿大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西藏昌都地区附近发现一批巨大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是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同时,这一发现也揭开了“昌都大脚印”之谜。
这一发现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权威古生物学家柯里教授(Philip J. Currie)及其博士研究生邢立达,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哈里斯教授(Jerald D. Harris)完成,这批珍贵的标本及论文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地质通报》杂志上。
昌都地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闻名昌都的“大脚印”位于昌都镇国道沿线路边的悬崖上,至少8对“脚印”由上往下而行,脚印最长达1.7米,近观犹如巨人光着脚丫踩在泥泞上而留下的印迹,一直被当地人传说为格萨尔王留下的足迹。
经过邢立达等科研人员的详尽野外考察和分析,最终确认这批“大脚印”为早—中侏罗世的恐龙足迹。“蜥脚类恐龙的足迹非常特别,是由较小的前足迹和大型的后足迹组成,”邢立达告诉记者,“而这前后足迹有时候会相当靠近,甚至重叠,这时候就会出现类似人脚的形状,如果上下颠倒来看,就更像了!这也是大脚印被认为是巨人足迹的原因。”
有趣的是,足迹附近还发现了丰富泥裂和波痕。“这表明了昌都大脚印的保存环境。”哈里斯教授介绍说。
至于是哪一类蜥脚类恐龙留下了“大脚印”?柯里教授认为:“从较宽的行迹来看,很可能是大型的巨龙形类留下这些足迹。”
而巨龙形类留下的足迹让昌都“大脚印”变得颇具学术价值。因为此前一直认为,昌都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与四川盆地蜥脚类动物群有着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四川盆地在侏罗纪时期并没有出现任何巨龙形类恐龙,这就说明两地的动物群不仅有相同点,也存在重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