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记忆中的水系风景

2007-7-5 11:00:15
张巧玲 郑金武 来源:科学时报/




——北京万泉河徒步考察纪行

[编者按:本报6月25日曾刊发一组有关北京水问题的文章,介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新闻中心记者王建多年来对北京水问题的关注。

为了切身体验北京河流和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6月30日,《科学时报》记者与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们沿着北京万泉河从头至尾徒步考察,并对河沿岸的居民进行了采访。

全长9.5公里的万泉河发源于京西万泉庄,它流经稻香园、芙蓉里、圆明园等名胜和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上世纪80年代,由于沿岸城市污水的排入和垃圾的倾倒,万泉河遭受严重污染。而其后,万泉河的治理工程又可堪称北京河流治理的典范。

在历时7小时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万泉河依然污水横流,恶臭难闻;虽然政府曾投入巨资对其进行治理,但资源性水匮乏和河道多头管理,使万股清泉汇流的景象难以再现。]

“万泉河的水好多年都是如此,散发着恶臭,天一热更是难闻。治理根本不管用。”家住万泉河边芙蓉里小区的马大爷每天要骑车沿河到颐和园路东口的早市买菜,对于万泉河散发出的臭味,已是饱受其苦。

与马大爷一样,家住燕东园小区的王女士也见证了万泉河的每一点变化。“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好多年没放水了。这两年河里基本没什么大的流水,时间一长就成了臭水,再加上河道两边的一些管道流出的污水,真是臭气熏天。”王女士告诉记者。

但马大爷和王女士或许没有想到,他们各自家中排出的生活污水,正是造成万泉河水臭的原因之一。

从源头开始污染

万泉汇流,稻花飘香,芙蓉绽放——万泉河这些优美的景象,家住芙蓉里小区的马大爷只能将它们永远保留在了上个世纪。

全长9.5公里的万泉河发源于京西万泉庄,因容纳众多的清澈泉水而得名。它流经稻香园、芙蓉里、圆明园等名胜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对于圆明园的福海、北大的未名湖和清华近春园的河塘来说,万泉河曾经是它们唯一的补给源。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沿岸城市污水的排入和垃圾的倾倒,万泉河遭受严重污染。而其后,万泉河的治理工程又可堪称北京河流治理的典范。可以说,万泉河是北京众多河流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好臭。”万泉河的起点位于北京苏州街上北京妇产医院南侧,距医院不过5米之遥。一道闸门把万泉河与京密引水渠分开。6月30日早上八点半,记者与随行的考察队员来到万泉河的起点。一接近河道,几乎所有的考察队员都皱起了眉头,用手掩住了鼻子。

“北京妇产医院是第一个污染源。”随行的古典园林专家杨春林多年来一直关注北京的水污染和园林改造问题,曾多次自发对北京的水系和园林进行实地考察。他指着河上的闸门说:“从北京妇产医院出来的排污口就设在闸门下面,我曾经钻到这个闸门里面看过,排污管像小瀑布一样在排水。从外面是看不到的。”

记者看到,从闸门下出来的水流并不大,但却恶臭难闻。“水从源头就开始被污染,整条河的情况可想而知。”杨春林说。

当问及北京妇产医院有没有排污管道直接接入万泉河时,家住挂甲屯的张先生显然对此情况并不清楚,不过这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些事。“前些年万泉河放水时,河道里到处漂着如厕用的卫生纸,妇女用的卫生巾尤其多,想起来都恶心。”张先生对记者说。

生活污水是罪魁祸首

万泉河曾于1981年进行整治,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该地区建设的加快,河道存在的各类问题再次出现。时至2001年,北京市政府和海淀区政府共同出资7280万元,再次启动对万泉河的整治工程。

2001年底,万泉河整治工程完工。整治后的万泉河从京密引水渠引清水之后,不仅担负着景区名校的环境供水任务,还担负着万泉河26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排洪任务。

而在当天考察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从苏州桥开始,一直到箭亭桥万泉河汇入清河,每隔30米左右就有一个排污管直接通到万泉河里。不少排污管正在排水,漂着白色泡沫的汩汩污水夹带着杂物从排污口不断流入万泉河。

“这些管口应该是市政的雨水管线。”杨春林介绍说,为了收集雨水以补充河流水量,河道两岸设立了众多的雨水管线用于排洪和收集雨水。

“雨水也可以补给河水,纯粹排雨水是不可能让河流这么脏的。”杨春林怀疑这些管线不只是用于排雨水,可能还与一些污水管道混流。“按理说,生活污水或者其他污水是不应该排放到河流里的。”他说。

杨春林的怀疑在北京海淀区水务局得到了肯定。记者拨通海淀区水务局的电话,该局有关人士表示,万泉河河道两岸基本已无工业污染,其主要污染来自于河道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

据介绍,近几年万泉河沿岸陆续开了不少饭馆,有些根本就是无照营业,而且滥排污水。事实上在一些管道中,雨水与污水混排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是排污口设得较为隐蔽而已。记者也看到,从万泉河起点向北一直到颐和园路东口,河道两岸的小餐馆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几乎所有小餐馆的生活污水都直接倒在门口的下水道中。

而在靠近芙蓉里小区和燕东园小区的河段,记者看到,虽然没有下雨,但用于排洪的雨水管道也一直不停地往外流污水。对此,海淀区水务局的人士表示,万泉河两岸的一些小区因为建造时间较早,当时设计的污水管道都是直接进入万泉河的。之后虽然进行过改造,但污水与雨水混排在居民小区也依然存在。

由于万泉河污染严重,不得不停止向未名湖和圆明园供水,这一度造成了北大未名湖和圆明园的干涸。据悉,目前未名湖和圆明园都已另寻他途引入水源,

而根据海淀区环保部门的有关资料表明,海淀区生活性废水已导致区内河湖有机物污染总磷、总氮等严重超标。在20世纪70年代,海淀区河道大部分还是Ⅱ类或Ⅲ类水体,而目前大部分已接近Ⅴ类水体,属于重度污染。

资源性缺水造成自净能力弱

“如果有大水冲刷,河里就会干净很多。”杨春林说。然而,记者在走完万泉河的全程后,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万泉河严重缺水。

6月是北京的多雨时节,今年6月以来,北京陆续下了好几场雨,就在记者考察的当天下午,大雨还一直下个不停。但即便如此,万泉河的水依然很少,很多河段依旧干涸露底。

在芙蓉里小区和圆明园河段,记者还在万泉河上看见了不少喷泉设施。在干涸的河床上,这些设施显得十分扎眼。事实上,2001年整治工程的目的,是要将万泉河打造成一条风景河流。但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长期断流的河流让这些喷泉设施成了摆设,从建成到现在,这些设施一次都没有使用过。

杨春林说,近年来,由于北京缺水严重,即使引水也无法让万泉河水满河涨。现在北京的河道景观水没有给水指标,这两年上游水库没有专门给过万泉河水量,只是在给圆明园园区湖里注水时,经由万泉河,万泉河才有水流。2005年,“圆明园防渗事件”致使万泉河半年没有活水。现在,万泉河的命运依旧如此。

事实上,资源性缺水是导致北京河流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远远低于联合国划定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1999年以后,北京连续5年严重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50毫米。北京城市供水缺口2005年达到7.94亿~16.5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到2010年,北京的缺水量将是11.82亿~19.96亿立方米。

此外,北京上游来水也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到2005年年底,北京密云水库蓄水只有7.2亿立方米,比2004年减少了2.5亿立方米。而北京城区一个年度生活供水总量就为8.9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密云水库。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水资源管理机构只能更多考虑城市供水安全,那些非重点河段的生态供水因此很难得到保障。

“缺水导致万泉河长期干涸,而污水汇入又使河流很容易变质发臭。”杨春林说,如果有大的流水,两岸的污水基本上可以被带走,让河流不至于如此脏臭。而为了防汛,万泉河用了水泥衬砌,使雨水无法渗透河底,河内植物无法自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水的自净能力。

万泉河出清华大学段后,河水才渐渐多了起来。河里有不少人工种植的水体植物,这些植物根部用橡皮套住,据介绍,这属于约束性生长植物,是用来洁净水体的。然而,这些植物相对已经严重污染的万泉河,显得那么单薄。

记者看到,飘落的树叶和一些垃圾随着河水一直往下游流去,河水依旧发绿,恶臭不减。

多头管理等于没人管理

在近10公里长的万泉河上,许多为防洪而设立的闸坝管理站已经大门紧闭。记者在向海淀区河道管理一所橡胶坝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询问其中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人手不够”。当问及为何不对违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水管线进行检查时,他们表现得很无奈:“我们总共只有5个人,那些污水到底是哪个排污口出来的,怎么查得清楚?”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雨污水混合排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政设施建设的滞后。据了解,海淀区北部1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几乎没有市政管网。生活污水无处排放,生活垃圾无处消纳。单位与居民乱倒、乱卸、乱排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海淀区政府投资整治过的一些河流,很快又被污染了。其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这种现象并非万泉河的特例。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在海淀区区管的河流中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海淀区域内污水排放存在着白天达标而晚上不达标、白天排放量少而晚上排放量多的现象。一些单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只是面对检查而启用,平时为降低运行成本而基本闲置。

同时,河道两旁住户经常向河岸倾倒垃圾污水或者偷水洗车等,仅靠执法人员巡查很难使监管到位。如海淀区水务局所属的河道管理二所,共有20多名员工,除防汛抗旱等项工作外,还要对50多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监管,难度很大。此外,一些单位直接向河道排污,区水务、环保等部门又很难监管。

底数不明,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是管理中的又一大问题。据悉,目前,海淀区范围内有北京市市政一所、三所主管城区大市政污水管线;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管理街道胡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