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07世界华人海洋与气候论坛上获悉:我国科学家在海洋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海洋预测预报从此告别“掷硬币”时代。
据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介绍,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海洋数值预报水平一直徘徊在准确度50%到60%之间,即使是最顶尖的美国预报模式,其准确度也不过60%多一点。也就是说,预报出来的结果有将近一半是不准确的,“比掷硬币好不了多少”。
“传统的预报模式肯定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因素”,我国科学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十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业立便率先提出,海洋数值预报模式不应该仅仅只考虑大洋环流,而忽略海浪。环流、海浪在现实的海洋环境中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却将它们“硬生生”地拉开了。
传统观点认为,动辄数千公里的环流是影响全球海洋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而波长不过百十来米的海浪,其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譬如,美国的预报模式,在处理海浪时,就把它视为“铁板”一块。“从平面上看似乎如此,但当我们把视线放到垂直方向,就不难发现,环流、海浪在很多时候是重叠在一起的。”乔方利这样告诉记者。
秉承袁业立的科学思想,在国家环流973项目的框架下,乔方利率领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数值模拟组,经过艰苦攻关,在国际上第一个建立起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从而突破了数值模拟的关键性技术,形成了独有的“海浪—环流耦合数值模式”。经多次实验证明,该模式的预报准确程度超过80%,被美国工程院院士、NASA前首席科学家黄锷誉为世界海洋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