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9 14:59:00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截至2010年,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46个国家的69个驻外机构派驻了141名科技外交官,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
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国际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欧洲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组织,与美、俄、欧、日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
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从国家利益出发,以我方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启动了中医药国际合作计划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一大批涉及民生、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据悉,“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支持项目1728项,专项投入43.75亿元,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山东盛瑞公司通过引入德国先进理念、英国产品设计以及日本专家管理,开发出世界首款前置前驱高端8AT自动变速器,并拥有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是我国海洋领域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联合研究实体,为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和我海上通道安全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意、日3国合作的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是至今世界上全覆盖式最大、海拔最高(4300米)的宇宙线观测站。在该站开展的多项工作已取得了国际宇宙线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千人计划”引入专家1143人,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引进专家892人,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专家763人,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引进专家885人,我国政府授予了21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以项目为主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目前,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际创新园等平台的建设,拓展了对外合作渠道,创新了合作方式,形成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示范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试验区,逐步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国还大力推动科技援外计划和“走出去”战略,不断创新科技援外方式,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新区、国家实验室、完善科研体系,以及举办援外培训班、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合作示范区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了技术研发合作,技术转移示范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对发展中国家合作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先进适用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推广应用,同时满足了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自生能力的迫切需求。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