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新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营
6月19日,宁波镇海新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营。该项目采用了中科院针对国内垃圾现状自主研发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解决了二恶英排放、垃圾焚烧中烟气对过热器腐蚀、渗滤液排放等问题。
据了解,该项目由中科集团联合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镇海环卫保洁中心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2亿元,配备2台日处理400吨垃圾的焚烧炉,2台12兆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年处理生活垃圾能力21.9万吨,形成1.5亿度的发电能力,上网电量将达1.18亿度,直接替代3万余吨的标准燃煤。
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科院高级工程师金坚介绍说:“与国外垃圾相比,中国垃圾有自己的特点:未经有效的分类收集,组分复杂,随地区和季节变化大;垃圾热值低,一般在4000~4800kJ/kg左右,厨余垃圾和渣土等是主要组成部分;垃圾含水率高,一般在40%~60%左右。面对中国垃圾的现实情况,国外引进的炉排型焚烧炉等技术在成本控制、气体排放等方面则难以达标。”
在防止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过程发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上,二恶英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种毒性物质。“我们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将垃圾、燃煤混烧,使炉膛的温度达到850℃以上,且炉膛内各部分温差不大于100℃,烟气在锅炉高温区内的停留时间达到3~4秒以上。这使二恶英的排放量控制在0.1纳克/立方米以下,达到了欧盟标准。另外,我们还研发了独特的‘外置式过热器’技术,成功解决了垃圾焚烧中烟气对过热器腐蚀的难题。采用了垃圾渗滤液回喷燃烧技术,使发电厂的垃圾渗滤液达到了对外零排放。”金坚说。
中科集团总裁张国宏说:“我们针对中国垃圾特点研发的燃烧工艺,能够以低于宁波地区垃圾处置价格50%的水平进行垃圾处置;建设成本比国外同类技术耗费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且发电量增加了1/4。这是我们将‘中国式’技术加快产业化的先决条件。”
金坚说:“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推广单位;目前,我们在该技术的应用上已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应用该技术在国内已经建成垃圾焚烧项目4个(四川彭州、浙江嘉兴、广东东莞、宁波镇海),在建项目5个(山东泰安、广西来宾、安徽安庆、甘肃兰州、浙江慈溪),在洽谈的项目数十个。”
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国科控股)董事长杨柏龄说:“近年来,利用高新技术处理垃圾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循环流化床技术以及垃圾焚烧发电配套系统的研发,体现了中科院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另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中科院三大任务之一,中科集团则抓住机会,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技术有效推广。同时,宁波镇海新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系列项目的建立也走出了一条中科院和地方优势力量合作,共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道路,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