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在湖南郴州召开
近日,主题为“我国早期开发的旅游洞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在湖南郴州召开。与会者现场考察了郴州两个各具特色的洞穴:廊道式水洞万华岩和东江湖中岛的厅堂式旱洞兜率岩,之后开展了学术研讨和交流。
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组织方、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学稳说,为了尽快提升旅游洞穴开发的科技含量,保证我国丰富的洞穴资源不遭受破坏,“我们牵线搭桥,把科研人员和洞主(编者注:洞穴管理人员)拉在一起,这个会本身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平台,以后我们还要搭建更多的平台”。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张寿越说,旅游洞穴应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场所,“既发展旅游经济,又普及科学知识,还可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自然奥秘。许多国际著名的旅游洞穴始终在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出版了大量科学及洞穴调查著作,洞穴导游出版物均由洞穴科学家编写”。
现状篇
感叹:
中国旅游洞穴开发整体落后
“我国是世界上居第一位的洞穴大国,洞穴资源非常丰富,在90万平方公里的裸露岩溶区,洞穴以数十万个计。这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洞穴探测与研究大国英国只有洞穴2000多个,美国的旅游洞穴也只有250~300个。我国目前也是世界上名列首位的旅游洞穴大国,开发了404个旅游洞穴,年接待游客量约4000万人次。”从事岩溶研究将近半个世纪的朱学稳介绍了中国丰富的洞穴资源。
“可是,我国的旅游洞穴开发水平非常落后;随着一批老一辈科学家的退休,目前的洞穴专业科研力量更有萎缩之势。我国有关方面和有识之士应关注与重视这种反差和不协调。”朱学稳担忧地说,中国的旅游洞穴开发水平之低和资源之丰富是极不相称的。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洞穴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海说,规模较小、景观较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由乡、镇政府或村民集资开发的游览洞穴,开发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大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整体而言,中国旅游洞穴的开发水平都很落后。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早期开发的旅游洞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国外的洞穴都不需要讨论如何可持续,因为他们早已经超越了,他们开发的旅游洞穴都有两百多年了,而我们所谓的‘早期开发’无非只有三四十年历史。”张寿越感叹中国旅游洞穴和国外的差距。
“旅游洞穴普遍存在开发过于商业化的现象,很多洞穴甚至在开发初期就被破坏了。北京上方山云水洞是一个发育非常好的石灰岩溶洞,但来这里的游客非但没有在洞内认识喀斯特地貌等科普知识,反而看到了一组宣扬封建迷信的‘十八层地狱’泥塑,因为卖给日本人开发,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许多都被人为地破坏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卢耀如指责“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洞穴被破坏的罪魁祸首。
“一些洞穴经营者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从洞穴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开发、经营和保护洞穴,而是着眼于短期利益、眼前利益,‘重开发、轻保护’。”陈伟海说,经营者们不妨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洞穴研究、保护基金。
问题:
开发和经营将“科学”扔在一边
“不少游览洞穴最早是由建筑设计单位设计的,由于他们在岩溶洞穴专业上的局限性,开发前期洞穴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洞穴保护意识甚差,不少洞穴在发现时或经开发建设之后,洞穴空气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景观遭到了严重甚至是摧毁性的破坏;洞内景点规划相对混乱,重神话,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且,洞内人工造景很普遍;洞内用光缺乏意境,景灯色彩多偏爱大红大绿或搬用舞台灯光;导游解说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少有洞穴科学内容。”陈伟海概括了中国旅游洞穴的几大通病。
“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景观退化严重。在洞穴旅游开发过程中,一般要将游道拓宽夷平改直,开凿出入口隧道,甚至还在大的洞厅中修建娱乐设施,建立景观和游道的灯光照明系统,很大地改变了洞穴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场的交流路径和方式。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携带大量的粉尘和孢子粉、大量散热、呼出CO2等,使洞穴生态系统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洞穴在开放游览后都不同程度存在景观受风化、破坏等问题,改变了景观色调,使之失去观赏价值;破坏了景观的结构和强度,导致失稳倒塌,旅游价值逐渐降低,影响了洞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的在溶洞中大搞商业性的炒作和人造景观,破坏溶洞自然环境。一些游览洞穴,尤其是早期开发的洞穴,其游览设施十分落后,道路高低不平,栏杆锈色斑斑,标牌大小不一、设置年代不同、指示不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摇头而返。”陈伟海说,对洞穴资源不加论证,不采取科学保护措施,盲目、无序、野蛮开发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我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旅游洞穴来说,必要的科研投入是洞穴开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曾参加过湖南郴州万华岩最早期的调查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遗憾的是,这样事前就进行严格调研和规划设计的洞穴很少,更多的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针对我国旅游洞穴开发存在的问题,朱学稳提出“科学、艺术、自然、幽幻、协调、安全、特色”的设计思想,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洞穴的自然状态。
灯光:
过于追捧大红大绿
大红大绿的洞穴灯光更是遭到洞穴研究学者的一致诟病。“许多游览洞穴,景灯色彩大红大绿;有的喜欢把变幻无穷的舞台灯光引用到洞穴中,而没有针对洞穴景观的个性特征去布置灯光,其结果是给游客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的感受,缺乏新鲜感。”陈伟海说。
“彩色灯光容易让洞穴内的景观模糊成一片,没有立体感和纵深感。而白色更能衬托出钟乳石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蔡炳贵说,“我去过法国西南部的几个旅游洞穴。他们很少用彩色的灯光,哪怕是彩色,也是极其柔和的彩光,而且会营造一定的意境,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灯光设计方面,针对人们已经厌倦了以往洞穴大红大绿的照明,而渴望一种能真正体现洞穴自然景物的欣赏需求,现在的洞穴管理者已开始推广使用“绿色”照明光源——LED 光源的白光照明,散热量小、光照度低、环保、节能、光效高、寿命长,避免热光源的使用导致景观表面温度及洞穴环境温度增高、洞穴景观受损。
“实际上,可能有些洞穴经营者意识到了大红大绿不好看,但是很多游客会反映,全是白色、淡色不好看。大概我们的民族审美还只到这一步吧。”朱学稳和张寿越所见略同,建议将灯光的运用提升到民族审美的高度。
“更关键的是,早期安装使用的灯光系统较多使用热光源,加大了散热量;过热的灯光,容易在它的四周形成热晕,引起钟乳石风化。同时,在灯光照射下容易引起灯光植物的生长,对洞穴环境及景观的负面影响极大。”陈伟海说。据统计,生长有藻类及苔鲜类植物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进行清理后, 表面明显可见到针孔形蜂巢状的溶蚀现象,孔深1~3毫米。
放大:
洞穴开发宣传不实事求是
“有的洞穴宣传说有3.2亿年的历史,这真是天方夜谭。大概洞里面有些石头有这么长的历史,但洞穴本身并没有这么长的历史。石头和洞的年龄根本不是一回事。岩溶洞穴大多是几十万年,很少超过1亿年,而且洞穴并不是越老越好,洞的好坏不在于年纪大小。”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吴胜明谈到目前旅游洞穴在宣传上的一些误区。
“有些洞穴宣传自己36米的石柱就是世界之最,我看过的资料中就有50多米的。老老实实,有多高就说多高。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知识的匮乏、自高自大,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
“洞穴资源要开发,并不等于把政界要人的字挂在洞口,有的在洞口挂着好多名人题字,题词大小不一,水平参差,内容各异,放在一起大煞风景。”
解说词不科学是洞穴旅游的一个关键问题。朱学稳认为,洞主们一定要依靠科学提高洞穴的档次:“一个很有名的洞,每个讲解员到了一片闪光的方解石那里,都介绍说是水晶在闪光,好像我们这个大国没有科学家了。”
“到哪里都是像孙悟空、像猪八戒,导游的解说词不能逃离神话传说的窠臼,千篇一律。”张寿越说自己很不理解为什么洞主们总是请文联的人来写解说词,而把科学家抛在一边。“国外也偶尔会请文人弄些圣母玛丽亚的故事,但主要是请顶尖科学家来撰写解说词和宣传册。”
蔡炳贵建议讲解的内容应包括洞穴开发的历史:“法国的洞穴非常注重其发现和开发的历史,导游至少花5分钟讲解其开发历史,有非常详细的老照片辅助说明。”
“英国洞穴导游好多都是男的,甚至是年纪大的老头子,有的能用5国语言与人交流。我们学会曾经花费很多力气培训导游,后来他们一两年就被换掉了,我们搞的解说词也很快被换了,说游客不喜欢。”朱学稳说。
陈伟海说:“在讲解员培训方面,更注重系统、深入浅出地讲授岩溶与洞穴的基础知识,用丰富的地学知识装备导游人员,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向游客讲解,解释景点景物怎样形成及形成年代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在洞穴游览规划设计方面,应更加注重科学,加强洞穴科学调查研究、分析测试,增加科普方面的内容。”
令人欣喜的是,《科学时报》记者跟随会议前往万华岩考察时发现每个景点都竖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进口不远就有很多石梯田,解说牌上就解释了流石坝和石梯田景观的形成缘由,点明“石梯田是万华岩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这些解说牌都是我们为了这次会议而新竖起来的,一共有23个景点,我们设立了23块解说牌。一个解说牌就是一个知识点,可以让感兴趣的游客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这些岩溶知识。”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张姝琴介绍说。
吴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