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林春: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2008-7-30 15:22:48
来源:科学时报/刘丹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记者在中科院心理所见到林春时,他前一天半夜刚刚从四川飞回北京,这是他第三次在灾区连续工作了15天,言语间透露出疲惫。

林春告诉记者,人食五谷杂粮,均有喜怒哀乐,如同每个人一定会感冒一样,心理问题也一定会出现,但大部分都能自我缓解,或者通过周围的支持和帮助化解,极少数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治疗解决。

林春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一系列头衔,从最初研究认知心理学到后来转向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不仅有基础科学研究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他笑说,像他这样“真正能干活的”还很少。

忧郁的时代

如果没有地震,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也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前所未有地关注。

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心理问题突出。临床心理学家梁耀坚教授认为,每100个人中,大概有10~15个人需要心理上的帮助。按照13亿人口规模计算,中国大概有1亿~2亿人需要心理帮助。

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据其最近的统计,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姑且不论这个数字有多少值得争议的空间,林春认为,目前对抑郁症的判断标准,学术上并没有彻底解决,但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话,那将是一个相当可怕的现象。“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将会走向自杀,并且要自杀成功。”

中国社会将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趋势。”林春说。

不久前发生的上海闸北袭警案,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一场完全有可能避免出现的极端个案。林春认为:“袭击者的极端愤怒的情绪没有找到出口,如果当时处理案件的警察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公安系统具备应对心理危机的机制和相应人员的配备,通过沟通了解他的需求、理解他的愤怒,这种极端个案将有可能避免发生。”

那么,如何解决?

答案是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的、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

“中国式”心理咨询师

而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整个心理咨询业现在处于一种很低端的水平,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中国心理咨询业的萌芽应该是在“五四”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停顿至上世纪80年代才又开始发展,但也仅停留在“大学教研室阶段”,并未真正走向市场。

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心理工作的人群较少,主要有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各大学心理系、教育系师生;第二类是医院神经科、精神科医生,其中部分具有心理治疗师资格;第三类为心理咨询师,持有国家劳动部统考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国家出台规定,今后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考试,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活动。

“这三类人群加起来10万人左右,但是真正有专业技能、能够进行有效工作的,只有两三千人。”林春介绍说。

要拿到一本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似乎并非一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难事。

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高老师在北京一所小学担任班主任,此前没有任何心理学专业知识,她花了3个月时间参加统一组织的培训课程,其间只有周末上课,考试时“只需记住理论知识,不要求融会贯通”。“我拿到了证,但是平时想帮助一些问题学生,却发现依旧无能为力。”

在心理学家眼里,心理咨询不是一个简单的聊天过程,需要大量的技巧进行沟通。心理咨询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咨询师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对咨询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据介绍,发达国家对心理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然后要在社区或私人基金会免费服务两年,其间必须接受长达500个小时的专业督导,每工作5个小时接受督导1个小时。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很多,培训期限有长有短。大多数情况下,学员只要缴费、学完培训课程、通过考试就能取得资格证,并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

30年的差距

在林春看来,我国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距世界顶尖水平还有30年差距。

现代心理学创建于1879年的德国,130年以来,心理学已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目前发展出的学科分支和研究方向已经有上百个。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建国以前,中国心理学主要受西方影响,上世纪50年代曾学习苏联心理学和巴普洛夫学说,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积淀。而与危机救援直接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却是“中国心理学的弱项”。

林春说,中国心理学规模小、人才少,大多数从事心理学专业的人士将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心理学上,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发展很好,但在临床应用、心理咨询等领域则远远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

而按照国际惯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心理医生或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香港,需要完成心理学本科、两年的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其中要求260天在医院实习。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大城市,所有的临床心理学家一定要有博士学位,本科之后,4年在研究院读书、1年在医院实习,完成5年的训练,然后通过专业考试。台湾要求硕士学历,其中2年读书、1年临床实习,毕业之后还需要通过专业考试。

“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有临床心理学专业。”香港心理学家梁耀坚这样评价国内的心理学缺陷:“心理咨询资格考试又缺乏专业的培训,什么人都可以去考,拿到证书就可以当心理咨询员了,这样做了5年、10年之后,又可以考另外一个试,就成了心理咨询师。这很危险,因为很多报考的人没有经过好的培训。”

“这几年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频繁发生,当社会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时,我们却明显感觉力量不足。”林春说:“因为国内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

林春的设想是,应该从制度上去解决,首先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一个新兴学科的建立,如果完全靠自己,需要10年的积淀。”林春说:“同时需要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靠拢。”

“地震对于心理学来说是一个契机。”这不仅仅是心理学家自我安慰的话。

可以明确的是,整个中国心理学都将受到地震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占据中国心理学主导地位的是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地震之后国家高达400亿元的重建资金的投入,将有部分流入心理学。需要较大投入的应用心理学将逐步占据心理学领域的话语权。

“对于心理学的新生力量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林春说:“有人因此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基础心理学转向应用心理学。这批新生力量的壮大将促进中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