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在澳大利亚产生并获得了迅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全日制哲学博士的培养方式引起了广泛的批评,而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因适应时代要求而声誉鹊起。当然,澳大利亚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产生了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很多澳大利亚大学开设了“研究课程”(即职业)博士学科。这些博士培养计划是专门为那些中等职业技术人员设立的,他们拥有工程硕士学位,并希望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以适应其职业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博士培养计划大多采取了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
此后,这种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在澳大利亚很快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就开始授予非全日制博士学位。到2004年,实际上每一个澳大利亚大学在诸如教育、保健、心理学、商务等多个领域内都有一个或多个非全日制博士点。
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的兴起实际上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不仅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而且新知识还是知识经济运转中最为关键的东西。这就使得作为一种新知识的生产过程——“研究”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而要想成为合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研究者,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大学的研究培训,特别是通过博士培养计划来实现。在这种博士培养计划中,每一个被培养者都必须在所从事的领域作出原创性贡献,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已经被证明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
传统哲学博士受批评
伴随着非全日制博士生这种新型博士培养方式在澳大利亚的出现,大量关于传统的哲学博士(PhD.)的批评汹涌而至。有学者认为,在澳大利亚,哲学博士毕业生还不足以胜任新兴的商业研究与发展领域内的职业。随着哲学博士毕业生不能够充分就业或失业现象的发生,多数人认为日益扩大的传统哲学博士生的数量应该缩减。
在这个知识和信息上升的年代,哲学博士因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应该更加受到器重,但事实上却得到了相反的评价,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知识经济要求的是可以交换的知识,而传统的哲学博士注重的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重要知识的创造,这种新的知识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进入新的、可交易的知识市场,与社会联系不多。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则不同,他们置身于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所产生的专业化的或最新的学科中,而且必须为了在这些专业化的或最新的应用型学科领域拿到博士学位而努力工作。为此,传统哲学博士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发展面临现实问题
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的出现是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博士培养方式。但由于非全日制博士生的入学资格、课程安排、培养方式、研究成果和潜能等各方面都与传统哲学博士生存在很大差别,再有,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毕竟出现时间不长,各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因此,还存在着影响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在澳大利亚,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退学和辍学。一般来说,非全日制博士生辍学和退学要比全日制博士生更为普遍。对于脱产的全日制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的职业;而非全日制博士生通常有一个全职全薪的工作,并且他们还要围绕自己的工作去完成博士学位。另外,非全日制学生更有可能存在家庭负担。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他们退学和辍学。
第二,奖学金和收入。在澳大利亚,大多数本土全日制博士生之所以都能够生活无忧地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政府、大学、工厂或其他的免税薪金和奖学金。相反,一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几乎没有可能接受任何奖学金和津贴,他们通常需要工作以挣取工资并且还要缴税,甚至那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缴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比全日制研究生所得到的奖学金或津贴还要多。
第三,基础设施的供给和需求。绝大多数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都在校内从事研究工作,因而学校必须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办公地点、家具、计算机设备、图书馆和公共常规设施等;某些特殊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还需要不断更新研究设备。而许多非全日制博士生实际上是在校外从事某些或全部的研究工作,他们使用的是他们工厂和自己家庭的基础设施,其付出的图书馆服务、电话和网络费用等可能会更高一点。
第四,研究影响。这一点特别重要,就非全日制博士生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成果而言,他们更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因为,绝大多数非全日制博士生在与其职业相关的研究领域内攻读博士学位,新的研究技能和知识将对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所从事的研究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话,那么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将会对其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密不可分。随着知识社会的逐渐成熟,大学规章制度必将为之进一步调整和改变,使获取博士学位的非全日制学习成为可能;同样,知识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也大大提高,使得人们不断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我国的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自改革开放以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管理混乱、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学习划分不清、学制弹性不足等。一个国家博士学位的数量是衡量其在知识经济中民族实力的尺度,因而非全日制博士同样是宝贵的财富。由于非全日制博士教育的一些优势,在我国,应该说非全日制博士教育大有发展前途。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要更新观念。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必须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阻挠,将非全日制教育当做正规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来看待。博士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非全日制教育才会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保证非全日制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给予重视。澳大利亚研究生院院长委员会对非全日制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考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保证了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的有序进行。我国也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最后,严把质量关。人们对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的最大忧虑就是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目前,我国博士生连年扩招,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同时质量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由于是在职学习,质量问题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非全日制博士生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