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奋力救援灾区的热潮中,江苏各界情系灾区、凝心聚力,以最快的速度调集起最优秀的队伍、最精良的装备、最先进的技术,奔赴灾区……
精兵强将 奋力救灾
5月13日凌晨,江苏省卫生厅接到卫生部的通知后,在两三个小时内,就迅速集合起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上午12时,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等6家医院的105名医疗队员,携带药品、器械等7吨救灾物资飞往灾区,当晚即赶到绵阳重灾区的5所医院接诊伤员。
江苏医疗队队长胡晓抒介绍,医疗队近半数是副高职称以上的医护人员,多名专家具有丰富的现场救治经验。面对余震不断、道路堵塞的重重困难,他们不畏艰险,坚持“道路打通到哪里、医疗点就跟进到哪里”,先后在绵阳市、德阳市、北川县、江油市、平武县、什邡市等重灾区的废墟上设立医疗点,抢救、护理了近万名伤病员,救治危重病人440人。而由江苏医疗队率先提出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相结合的战地救治模式也迅速在绵阳地区推广。
与江苏医疗专家同时赶赴灾区的还有参与抢险救灾的地质、建筑、交通、水电、通讯等大批专家。他们在救治伤员、排查地质灾害、评估建筑震害、监测水电设施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灾区绵竹市在地震灾害中受损房屋达110万间,其中倒塌78万余间、受损面积3780余万平方米。江苏省建设厅组织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在连续10天的时间里,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共排查了1500多幢重点建筑,占应排查建筑物数量的70%以上。他们根据现场排查的房屋受损情况,分别提出防治对策,保障了灾民居住安全。
冒着随时遭遇塌方、滑坡、滚石的危险,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18名专家在灾区排查出53处地质灾害隐患。在紧邻映秀镇的芦山县太平镇春光村董家沟,他们发现了一块约2200立方米的巨大危岩体,直接威胁到山下43户145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专家们细致勘查研究后,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很快采取爆破方式消除了这一险情。
现代装备 大显威力
大灾来临,发掘生还者、救治伤病员、监测险情、有序调度各方力量救灾,急需强大的科技支撑。近年来,围绕社会发展、救灾防灾,江苏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的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强大威力。
5月21日,四川省广元市科技局特地致函江苏省宜兴市乔阳电器有限公司,感谢该公司捐赠的200套国家专利产品“纳米级碳基高价银晶体电池净水器”,具有省电、轻便、灵活、杀菌功能强、去除异味明显的效果。科技部也向这家企业提出调运2万套净水器支援灾区。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介绍,江苏发往灾区的科技赈灾物品还有太阳能发电机组、穿墙探测雷达、航空管制雷达、新型生态杀菌流动厕所、多功能LED聚光灯、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这些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越、使用效果好的装备和设施为灾区解了燃眉之急。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所与南京莱斯大型电子系统工程公司共同研制生产的地震应急通信指挥车、气象应急通信指挥车,可提供包括数据、话音、传真和图像等多项可靠性强的应急通信保障。中电集团二十八所办公室副主任陶世清介绍,这两种设备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综合运用现代无线通讯、计算机、音视频信号处理、GPS定位等高新技术,可适应固定指挥系统和应急机动指挥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现已成为成都地震指挥中心的指挥通信平台和绵阳机场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
针对灾区电力大面积瘫痪的状况,江苏省电力公司紧急启动“电力救援行动”,5月14日凌晨,第一批发电设备运往灾区。“我们选择了最精良的装备支援灾区,其中,5台大型应急发电车的发电总容量有1486千瓦,还有总容量343千瓦的60台发电机。”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葛国平说,“这些设备可为灾区点亮7万盏25瓦的灯泡。”
高新技术 攻坚克难
5月23日,江苏援助绵竹安置房建设点正式开工,拉开了绵竹市重建家园的序幕。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在开工仪式上说,绵竹在地震灾害中有20万群众无家可归,江苏首批援建的30万平方米板房至少可解决5000灾民的安置。
急灾区人民所急,江苏省第一个拿出了灾民安置点规划建设方案。这个由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军区建筑设计院4家甲级设计院共同研究设计的灾民安置点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且兼顾了公共文化卫生配套设施的需求。
目前,正在绵竹市建设的安置房每个基本单元包括49户安置房和5个公共厨房、两个公共厕所、两个淋浴房、一个供水点及一个垃圾回收点。每6个基本单元形成一个组团,共享一个幼儿园及管理、零售等配套用房及一块可以兼做紧急疏散场地的绿地。每4个组团形成一个小区,配建一个小学及若干配套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认为,江苏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可以成为全国其他省市学习借鉴的样板。
为灾区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江苏抗震救灾的鲜明特色。近期,在重建电网、恢复通讯、破解灾区堰塞湖险情、监测大坝等水利设施安全等重大难题上,江苏科技人员积极献计献策,为抗震救灾贡献智力。
距离震中仅17公里的紫坪铺水电站是岷江下游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安危事关成都平原百姓生活供水、发电和1086万亩良田的灌溉用水。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紫坪铺大坝表面开裂,防渗系统受到明显损害。以南京水利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主的水利部专家组经过10天夜以继日的艰辛查勘、分析,向水利部提交了近4万字的调研报告和修复方案。目前,紫坪铺水电站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已运转发电,在灾后水利工程恢复重建中走在前列。
为攻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监测难题,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南瑞水情公司5月21日接到四川水文局求救信后,连夜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攻坚组,研究这一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湖面临时测量难题,拿出了3套可行性实施方案。22日晚,技术人员立即带着设备赶到四川水文局救灾实验室进行设备联调。25日,在汽车、直升飞机都无法通行的情况下,他们在崎岖山路上徒步10多个小时,赶到唐家山堰塞湖成功安装了“堰塞湖险情实测监测系统”,为制订排除险情的决策措施提供了实时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