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科学家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研究发现,鸣禽右脑对声音的反应比左脑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为诸如口吃之类的语言功能失调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1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这是第一次应用fMRI技术研究鸣禽语言在其大脑中引起的反应,所采用的动物模型是16只斑胸草雀(zebra finch)。研究人员对斑胸草雀注以微量镇静剂并使其保持清醒,然后对其应用高分辨率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 fMRI技术,重复播放不同来源的声音以刺激它们大脑的活动,这些声音包括斑胸草雀自己的鸣叫、它们“导师”的鸣叫、不熟悉的同类的鸣叫以及合成的单一频率的声音等,研究人员则在此期间观测它们整个大脑区域的活动。
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卫公会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所(the Methodist Neurological Institute)和威尔科内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副教授Santosh A. Helekar说:“我们发现,大脑的两侧区域均对鸟鸣有反应,但是右侧区域对于声音的区分能力更强一些。”
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威尔科内尔医学院生物医学成像中心(Citigroup Biomedical Imaging Center of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放射物理学副教授Henning U. Voss说:“我们不知道口吃或其它言语失调症患者的大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弄清楚斑胸草雀这种大脑反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鸟类鸣声的产生机制,那么我们将有可能据此为病患提供治疗。”
因为鸟鸣与人类语言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所以此次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导致口吃和其它语言问题的原因的理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口吃及其它语言失调症患者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