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一周国际要闻(6月3日—6月16日)

2013-6-17 10:00:56
科技日报




   本周焦点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的曝光在国际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 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据称,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 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所有网络资料和行为。

    事件曝光后,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强调该计划为国家安全带来的益处,但其国家行为对个人隐私和互联网自由的探底引发巨大争议,令公众对自身隐私 暴露的不安超过临界点,也让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和服务商面临“公信力丧失”的责难。同时,事件引起其他在此次网络攻击中受损害国家的强烈不满,造成的影响 正在持续升温中。

    本周争鸣

    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

    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不过,这一 税率仅将持续两个月,至8月6日,如中欧双方仍未能达成妥协方案,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这一反倾销调查始于2012年9月。尽管此前中欧之间也有 过贸易摩擦,但此次争端仍被认为是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多的贸易纠纷。

    一周技术刷新

    “时间斗篷”让数据隐形的时长被提高

    2012年科学家就已发明了“时间斗篷”,不过如今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改良光纤通讯中“时间斗篷”的新方法,其隐藏的时间从 “光纤通讯中用于发送数据时间的千万分之一”提升到千万分之四十六,有望实现更安全的光纤通讯。目前这项技术尚无法付诸实践,但未来其可以防止偷听,用于 军事、国土安全或者执法等领域。

    美研制出全固态锂硫电池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科学家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其能量密度约为目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的锂离子 电池的4倍,且成本更低廉。新电池中用到的电解质也是固体,这种设计思路完全颠覆了已延续150年到200年的两个电极加一堆电解液的固有电池概念,也解 决了其他化学家一直担心的易燃问题,不过目前其仍然处于演示阶段。

    新型打印技术所得薄膜导电性能优异

    有机电子设备用途广泛,但即便是目前性能最好的薄膜,其在导电方面也只能说差强人意。现在,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和斯坦福 大学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打印过程,不仅比传统方法更迅捷,而且适用于多种有机材料,得到的有机半导体薄膜的性能也要优异10倍。最新进展可用来制造轻便且成 本低廉的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显示器和纤薄的传感器等,有望引领有机电子设备领域的新变革。

    新方法可批量生产高质量DNA分子

    当前的基因和分子生物研究开发领域取得的诸多进步,如生物基因组快速扫描技术,必须依靠短的单链DNA分子(寡核苷酸)。瑞典卡罗林斯卡研 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制造短的单链DNA分子的新方法,可以解决许多目前生产中的问题,且不会随着DNA序列长度的增加而加大错误复制的数 量。该方法对DNA纳米技术以及开发由DNA片段组成的药物都很有价值。

    前沿探索

    美成功培育出老鼠造血干细胞

    美国西奈山医院伊坎医学院的科学家对18个诱导血液形成活动的遗传因子进行了筛查,找出了其中的4个转录因子并进行了正确的组合,将实验老 鼠的4个遗传因子转化成了成纤维细胞,并由此制造出类似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每天会在人体内制造出数百万个新鲜的血液细胞。这项研究有 助于科学家们未来为血液病症患者量身打造造血干/祖细胞,用于细胞替代疗法中。

    原子系统间可实现远距离量子隐形传输

    几年前,科学家们就成功地实现了光和气态原子间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现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又实现了量子信息在两团气态 原子云间的隐形传输,距离为0.5米。实验利用光作为量子信息载体,传送对象是室温下的宏观原子系综;而实验中的一些新方法使它们之间量子传输的保真率远 高于之前任何的传统方式,从而得到了稳定的结果,数次尝试均告成功,这被研究人员视为非常重要的一步。

    德在固体物质内部制造出磁单极子

    来自德国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德雷斯顿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细小的磁旋(磁铁表面细小的磁尖)混合在一起,在混合点上制造出了人造磁单极 子,其属性与假设中的磁单极子一模一样。除了可应用于基础研究外,人造磁单极子也能有其他应用——目前团队正试图厘清:磁旋能否用于制造计算机零件。

    美完成“生命暗物质”基因组测序

    正当物理学家苦苦寻找宇宙暗物质之际,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6月10日报告称已完成了对“生命暗物质”的基因组测序。这是一种名为“候 选门TM6”的细菌,无法在实验室中培养,科学界对它的生命活动特点几乎一无所知。但此次科学家收集了这些细菌,采用能从单个细胞中捕获基因组的自动化技 术,以DNA拼接方法成功重建了该细菌的基因组。其成果或将有助于培养和研究类似微生物,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态特征和功能。

    下一代高能对撞机设计报告问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6月12日称,下一代高能对撞机——国际直线对撞机的最新设计报告问世。其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组成,总长约31公 里,对撞机内的电子和正电子束流每秒碰撞次数可达7000次。其建成后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一起,回答自然界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物质的起源、暗 物质、暗能量等,而LHC发现的“越来越像”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也有赖于国际直线对撞机对其特性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最”案现场

    用直接成像法发现的最亮系外行星

    行星直接成像观测依然是个较为困难的技术,但日前欧南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拍摄到璀璨的系外行星HD95086 B的最新图像。科学家使用了自适应光学调节成像技术,在耀眼的恒星光周围“筛”出系外行星的踪影,并为了能拍清楚这颗行星,主恒星被“移”出了图片。虽然 成像质量还不容乐观,但是本次观测已经证明了我们可以对系外行星进行直接成像观测,这将极大有助于我们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可弯曲材料打造世界最薄腕表

    美国芝加哥的中央标准计时公司设计的世界上最薄的腕表,厚度仅0.8毫米,还不及一张银行卡的厚度。这款腕表采用可弯曲的不锈钢材料制造,内置可弯曲电路,使用电子墨水显示器显示时间。其微型储能电池只需每月充一次10分钟的电,寿命约15年。

    奇观轶闻

    美神秘小麦挑动公众神经

    美国俄勒冈州一农田意外出现的转基因小麦在全球范围引发密切关注。这本是由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研制的转基因作物,但田间试验已停止近 10年,期间也从未被批准种植,美国农业部目前也弄不清它们为何会在田间出现。此事件迅速搅乱了出口市场,亦使得关乎此项技术优劣性的讨论白热化。6月5 日,孟山都表示此事不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而如果是有人擅自种植,那么据美国现行法律,种植者将会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罚款及其他并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