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气象卫星已成为中国防灾减灾重要支撑

2008-4-17 10:22:48
来源:新华网/于文静




自2005年1月15日正式投入运行至今,中国自主研发的风云二号C星已稳定运行三年零三个月,圆满实现了“一次成功,稳定运行,三年寿命”的目标。

风云二号C星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为台风监测、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气象卫星与其他气象探测方式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大气层外以独特的视角实现了许多常规观测无法进行的探测。同时,由于上述原因,气象卫星是全球公认的效益投入比最高的应用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发射两颗风云二号(A、B)研究实验卫星。2004年10月19日,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2005年1月15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2006年12月风云二号D星发射成功后,与风云二号C星一起,形成了静止卫星“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业务格局,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现代化水平。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在C/D双星的覆盖区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5分钟加密连续观测,对台风、暴雨等强天气系统和短时临近灾害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风云二号C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是中国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集中体现,总体质量已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自风云二号C星业务运行以来,每天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多时次的图像产品4种、定量产品21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利用风云二号C星,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青藏高原东移的天气系统,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以及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都在其有效监测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断加重。在轨运行期间,风云二号C星已成为中国防灾减灾的“千里眼”。

在风云二号C星业务运行的三年多中,监测到的台风共72个,登陆中国的全部23个台风无一漏网,特别是对2005年的“海棠”、2006年“桑美”和2007年“罗莎”等历史罕见的超强台风的有效监测,显著减少了台风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风云二号卫星资料和产品已被全国2500多家用户接收利用,广泛应用于气象、军队、水文、海洋、农业、林业、民航、交通、电力等部门和单位。风云二号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将风云二号C星资料作为重要的业务数据加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