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
美国还是会坚持各国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共同作出努力,特别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而其中的矛头则是指向中印两国。
在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而它到最后一刻突然改变立场的做法更耐人寻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原因:
国际舞台上,美国陷入空前孤立。国际社会普遍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了进一步认识。欧盟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积极态度,而对布什政府的消极立场感到愤怒,其中不乏激烈言辞。欧盟国家甚至扬言将拒绝出席下月由美国在夏威夷主办的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欧盟希望设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25%到40%,但遭到了美、日、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反对。而到了最后关头,除了日本的含糊其辞外,这些国家并没有和美国一道站出来,这就使美国陷入了完全的孤立。
而在美国国内,要求采取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普通民众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忧,环保组织则积极游说国会,要求迅速采取行动。不久前,包括通用电气、强生和壳牌在内的150家全球大企业签署了请愿书,呼吁对温室气体进行强制性减排,在一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超过700个城市已签订了类似《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而加州则推行至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25%的强制性目标。联邦参议院环境保护和公共工程委员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设立强制性减排机制,迫使工业、能源和运输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比2005年减少15%。50多名国会议员则向布什总统提交了抗议信,要求美国代表团放弃对排放目标的反对立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议员约翰·克里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都造访巴厘岛,表达了与布什政府相左的立场。戈尔甚至公开指责美国应为阻碍会议取得进展担负主要责任。
在操作层面上,各方努力达成妥协,部分条款实际上已经“缩水”。由于美国的反对,最后协议只提到发达国家必须“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而并没有欧洲和环保人士所期望的强制性减排指标。巴厘岛会议的曲折已经彰显了未来道路的不平坦。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澳大利亚新政府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就成为唯一没有加入该协议的发达国家。布什政府的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如果推行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将会增加美国企业的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其二,《京都议定书》只限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而没有将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包括在内。其三,在技术转让方面,美国强调知识产权,不愿低价转让清洁能源技术。布什政府不想对温室气体排放定量限制,而是希望遵循“自愿”原则,“必须是以一种不会破坏经济增长或危及人们更美好生活的方式”。
美国的所作所为彰显了其“自私和吝啬”的一面。不过,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近来布什政府的立场已稍稍有所松动。他公开表示,美国将实行新的政策,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布什提出,在2008年底前举行的谈判中将包括世界上15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并设立每个国家减排的规划,从而在一个共同的长期目标下实行减排。实际上,布什政府的目的是想“另起炉灶”,让所有排放大国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各种迹象表明,不管实际行动如何,未来布什政府至少会在姿态上要比过去积极一些。不过,人们很难期望布什政府的立场会发生重大转变,而是更多地将期望寄托于2009年美国新总统的上台。尽管目前就美国大选的结果作出判断还为时过早,但如果民主党真的入主白宫,美国就有可能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能期望民主党人上台后,就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美国还是会坚持各国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共同作出努力,特别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而其中的矛头则是指向中印两国。未来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