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正在成为高压力人群之一。相比老教师,青年教师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生存压力、科研课题的申请等。
心理上的辛苦
李芬(化名)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在她的印象中,以前高校教师还被视为“稳定而舒适”的职业之一。而在2006年,博士毕业留校的这一年中,她算是切身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辛苦,“心理上的辛苦”。
她无奈地发现,工作时间非常不够用。由于是新上岗的教师,她属于双肩挑,既有科研任务,又要上课,还要带一个本科班,当班主任,班上有近百名学生,出于工作责任感,与学生的沟通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班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班主任常表现出过多的依赖,生活琐事都会求助于她。状态不好,也会主动向老师求助。李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天一连和4位同学谈话,每个人都聊了近两个小时。新来的教师每周要上课,备课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学评估也让教师不敢懈怠,这让李芬“喘不过气来”。作科研、写论文占据了她几乎所有的工作外时间,而刚刚上岗的新教师往往很难独立申请到科研课题,需要跟着其他教授一起做。“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间”。
在精神压力方面,生存压力首当其冲。和众多刚步上工作岗位的博士一样,买房还贷就像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心头。而据了解,现在大多数高校对教师住房问题逐渐放手,只以少量补贴的形式交给教师自己解决。
科研的压力也是重头戏。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科研要求很高,在国际刊物和国内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李芬等青年教师还面临着职称的竞争压力。“僧多粥少”让每一位老师都努力作好科研。
在学期末,她所带班的同学还会对她的教学情况打分。学生的反映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
应对这些工作压力,李芬的体重从57公斤一年内降到了52公斤。“一切才刚刚开始”,李芬说。幸好,对学生的喜爱、对这份工作的激情,都会极大地缓解她所感受到的压力。
李芬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长期从事教师压力研究,她的一项关于国内部分高校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高校教师遭遇压力困扰。54%的教师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压力很大,需要宣泄”的程度;8%的教师认为“压力很大,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问卷调查中给出了压力指数,接受调查的教师用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来表达自己的压力感受时,80%的教师给出的数值在70以上,其中40%的教师给出90以上,这代表“压力极大”。
按照调查结果,科研和双肩挑岗位的教师压力感受最明显,博士学历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教师,高级职称者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处级干部承受压力最大,男教师压力感高于女教师。
考核是主要压力来源?
对于压力来源,教师们有不同看法。许燕关于高校教师压力的调查问卷显示,近九成的受访教师认为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压力的重要来源。李芬说,按照她现在的工作强度,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写论文。但按学校规定,有一年考核不合格,就失去了一轮参加评选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她希望评价体系能更有弹性,更具人情味。
问卷还显示出教师们的认同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管理层要求过多、经费不足、繁重的非教学和科研任务、管理薄弱等等。他们难以承受严苛的考评制度,同时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和支持。
江西一所高校的王老师说,回报与认同不足是他最大的压力来源。王老师以“睡得比猫少、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来形容他的工作强度,但他难以接受“一个月才两千来块,评职称好几年上不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他认为自己付出的课时数和努力并没有得到认同,更没有在金钱回报上体现出来,他已打算近期离开现在所在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辅导员王征的意见则与之相反。他更看重压力来自自身,“不会随时想着一段时间内一定要做什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心态平和,而且所谓的回报也会不请自来”。
他所在的学院在理工大学中规模不算大,所以和他一样的不少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都是身兼辅导员、共青团干部甚至学院党委成员等诸多职务,要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就业工作、共青团、学生党建等思想教育和行政工作,这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人还要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任务。但对于王征来说,这样没有周末、24小时待命、有事随时赶到的超负荷运转,并没有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王征认为自我主动调节心态是他抵抗压力的“法宝”。
许燕认为,社会大背景也是重要压力来源。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岗位不再是“铁饭碗”,同样充满着不稳定性,在一个岗位上不称职就只能高职低聘,比如,由教授聘为副教授。即使由副教授升到教授,也不是到了这个台阶就能松口气,仍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工作。其次,现代高校必须紧追世界前沿,在这种大形势下,教学中面对的学生都是层次较高、非常富于自我维权意识,因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许燕说,学校管理层也在承受着来自社会评价的压力。为了向国际知名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奋进,许多高校对教师与干部提出很高的工作要求。除了上述外部压力之外,教师的自我压力也很大,教师是一个工作责任感强、自我约束力高的群体,他们努力工作的主观动力很强,常常是自我要求强于外部要求。
破解压力迷津
根据心理学上的规律,人们对工作的喜爱会有一个枯竭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分5个阶段:蜜月期,对工作和自己的能力颇为满意,工作热情旺盛;能量耗尽期,工作乐趣减退,精疲力竭,开始出现失眠等症状;慢性症状期,过度工作导致身体频繁不适,容易被激怒或变得抑郁;危机期,生病导致无法工作,社会关系也因工作问题而受损;受创期,生理和心理的问题更为严重,危胁职业生涯发展,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
“生病背后的隐性原因有时是心理压力”,许燕说,高度压力情况下,会促使人们拼命去工作,高度疲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内分泌系统等等,沉重的心理压力往往可能表现出的显性状态是生病或体质下降。
因而,如果发现教师体质普遍下降,管理层就需要考虑,虽然适度的工作压力会激励工作人员,但调整期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持续过高的压力则会损减工作者所能展现的工作效率,反而造成士气低落、工作成效不彰的反效果。
在方式上,许燕建议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如从管理层面推进学术休假,实在地让教师们彻底脱离工作进行休整;也可以进行拓展训练,以舒解和释放压力等等。高校也应为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缓解或疏导教师们的压力。在美国,就有很多这种服务机构。另外,能够提供心理解压服务的人员资源不足,专业人员还很欠缺。还有众多复杂的因素。教师心理解压会是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许燕认为,作为高层管理者要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观。作为高校教师要确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自己的发展进程,不要做“浓缩自己生命”的工作狂;要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压力,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