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三年国内屡有报道,都说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少数妇女当中的“女书”为世界唯一女性文字。
其实不然,无独有偶。日本弘安时代(相当于我国南宋),曾经流行过一种深受妇女们喜爱并一度为她们所专用的文字。当时被称做“女文字”、“女假名”或“女手”。而那时的天皇、王公贵族中的男子和武士们则尊崇汉字,直接使用汉字,以体现他们的庄重、威严。因此,汉字相应地则被称做“男文字”或“男手”。这是世界文字史上一种独特的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照片一就是后奈良时代天皇宫廷中的女官以女文字书写的《女房奉书》。
女文字和男文字的出现,源于日本假名的演变。而日本的假名则源于汉字。
众所周知,现代日语有47个假名——即4 7个字母。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别。平假名字体类似草书,俊秀流畅,用于一般的书写印刷。片假名类似楷书,庄重遒劲,现在只用于记载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其实,两种假名都是由汉字演变而来。
最初的假名实则汉字。顾名思义,“假名”即“假借汉字”的意思。日本古代并没有书面文字,只有口头语言。《论语》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借用汉字给口语注音或注义,这类被借用的汉字就是最初的假名。这种假名最早出现在日本古诗集《万叶集》中,因此又叫做“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多用于经典著作和官方文书。其字体仿晋唐之风,端正庄重、苍劲有力,极具阳刚之气。因而深受天皇、武士、僧侣、达官的仰慕,渐渐成为男人们的专利。到了日本弘安时代,干脆称之为男文字或男手了。照片二是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日本朝廷大臣以男文字书写的对高野山金刚峰寺僧人觉观的逮捕令。
万叶假名虽然就是汉字,但因其是“假借”,而且既可借音,又可借义,就失去了汉字的严谨、规范和简练。比如日本口语中的“啊”音,既可以用“安”、“阿”、“爱”等等注其音,又可以用“马叫声”、“呜呼”等等注其义。这类“安”、“阿”、“呜呼”等等都是万叶假名,实在太繁琐、太随意、太滑稽了。
后来就有许多“学问僧”致力于万叶假名的规范化、平易化,这才出现了“平假名”。平假名实则由万叶假名草书并加以规范得来,故又叫做“草假名”。
传说平假名是由曾留学中国的学问僧空海和尚(弘法大师)创制的。日本弘安十年,空海在高野山监督金刚峰寺的营造,口头传授工匠们四句偈语。这四句偈本是汉语,空海将其翻译成日本口语,又用汉字注音,成为四句短歌,叫做《伊吕波歌》。空海把《伊吕波歌》草书,就得到了47个平假名。著名的日本典籍《大和》、《古今集》等最初都是用平假名书写的。
平假名书写圆润流畅、清秀俊美、意态端庄,处处流露出一种阴柔之美,深受宫廷中贵妇小姐们的喜爱。不久就广为流传,为妇女们专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女文字或女手。
至于后来的片假名,是由来华留学生吉备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将万叶假名省略笔划得到的。但片假名总归太过呆板,书写又不便,其使用日受限制。而平假名形体美观、书写又流利,男士们也信手拈来。其使用日益广泛,渐渐没了“性别”,最终演变成了现代日语。
(文中照片均引自佐藤进一的《古文书学入门》,法政大学出版局,1971年9月出版。)
照片一 后奈良时代以“女文字”书写的《女房奉书》照片二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以“男文字”书写的逮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