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开幕的“第二届上海留学人员成果展”,向公众展示了“海归”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创新的重要意义。
此次展览在上海7万多名留学归国人员中,遴选出338名高层次、关键性、创新型的人才代表,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还有一大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外资企业首席代表等。
尽管人数不多,但338名“海归”却在中国国内的各类评奖活动中“摘金夺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7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50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61人,获国际文艺类奖项14项。
以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罗利军为例,这位国家首席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栽培稻节水抗旱型研究,并主持成立中国节水抗旱稻协作组;2003年建立国际一流的作物抗旱性科学评价方法——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200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节水旱稻不育系“中旱1A”,之后研发的“旱优2号”和“旱优3号”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产量潜力接近杂交水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各类创新活动中唱主角的留学归国人员,年龄结构也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此次展出创新成果的留学人员中,70%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最年轻的属于“80后”。从留学所在国家分布来看,从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留学归国的学者在创新活动中更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