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科学时报连续刊发了一些探讨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文章之后,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来电或来函发表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近日,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物理学报》前副主编李荫远教授,请他对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采访者 科学时报记者 麻晓东
受访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报》前副主编 李荫远
记者:你从“文革”后开始担任《物理学报》副主编,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卸任,现在仍为该学报的顾问,你从事了十几年科技期刊主编工作,到现在又是十几年过去了,你在哪些方面仍对国内的科技期刊十分关注?
李荫远: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较多,但其影响因子却非常低,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影响因子是一份科技刊物水平的指标,“某一年度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这一名词的意义是:该年度内该刊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被人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完全未被人引用过,那么它在计算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起着负面的作用。评议一种刊物有很多种方式,影响因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后面我还会多次提到它。
1997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对7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刊物的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排序,中国排在第65位,当时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我们科技刊物的影响因子却很低,高水平的论文实在不多。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已经连续10年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根据最新出版的“2006年版”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但总体影响力微弱,200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407,并且这部报告收录的科技期刊共有1652种,而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总量接近5000,这说明我们有一大半的科技期刊还达不到影响因子不为零的最低要求。
现在我们的科技期刊为数虽多,但论文水平不高,而有些水平较高的论文拿到国外去发表了,特别是在Science、Nature等一流国际科技期刊上。有的单位还为此给作者发奖金,我不赞成发奖金的做法,但我认为他们在国外发表文章还是好事。有人不主张去国外发表,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因为在国外发表的文章可以促使国际注意中国的工作,逐渐就会关注中国的刊物,这样才可以提高国际交流。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科技期刊存在“孤岛”现象,就是说国内的论文互相引用多,而被国外刊物引用的很少,这样就使我国的科技期刊成了区域性的了。的确,我们的科技期刊至今还没有一个办成国际性的刊物。
记者:那么我们的科技期刊怎样才能成为国际性刊物?
李荫远: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我认为应当从以下4个方面考虑:首先,发表的论文应较多地被国际引用;其次,国外的发行量要大;第三,编委要有国际知名科学家担任,参与同行评审稿件者有相当多的国外专家,这样自然就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刊物了,例如现在《物理学报》中也有外国编委,但为数还很少;第四,要能收到一些国外的优秀来稿。一份真正成功的科技期刊应当是国际性的,例如美国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其稿件来自国外者非常拥挤,而且退稿率很高。
记者:你认为国内目前阻碍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荫远: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要办好科技期刊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我认为当前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风气方面。
当前论文发表数量是我们例行的评价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出现了很多凑数的论文。作者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使刊物的责任编辑很难处理。大体上可归结为:
一、泡沫论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够成章,用别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勉强写成,再拉一位资深的人士署名。
二、化整为多。本来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作者可能感觉发表一篇文章不合算,因此把一篇论文拆写成两篇甚至三篇,这样一来无疑降低了文章的价值,也减少了别人引用的次数。这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弊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科技领域当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所产生的不尊重自己的错误做法。
记者:你认为应当如何改变国内科技期刊的这种现状?
李荫远:首先,应当合并一部分刊物,同时提高发表论文的门槛,不增加篇页;这样既能减少浪费,同时也会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因为现在国内影响因子过低的刊物太多了,据我统计,即使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6》收录的1652种科技期刊中,2005年影响因子不到0.1的就有320种,0.1至0.2之间的有111种,这种“不争气”的刊物太多,自然也就把中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降低了很多。
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的都是属于有地域性的学科,如地质、地理之类,年年如此。2005年这类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3至2.8;至于无地域性的学科如物理、化学之类,由学会主持办得档次最高的则未超过1.5。我很希望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达到1.0,地域性学科的达到3.5,非地域性学科学会的主要期刊能达到2.5的影响因子。
现在国内主办科技期刊的单位主要是学会、研究机关和高等院校三分天下,尤其是高等院校,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本校的学报,为数之多很叫人吃惊。但学校办报基本上是一种行政需要,现在校报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也只有0.7,大多数还在0.4到0.3之间,不少是低于0.1的。因此,我建议最好是由高教系统联合办学报,按照学科来分类,避免行政管理。此事早有先例,如《高教应用数学学报》、《高教化学学报》等多种,但要多数院校都放弃自己的学报,需要科技部和教育部进行说服,并非易事。
其次,研究机构和学会合作,把学报办成系列型。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自己都不办学报,这事情是各个学会的主要任务。例如美国物理学会主办有10多种刊物,其影响因子都在5.0以上。学会的会长是荣誉职务,只当一年,都是非常有贡献的科学家,而学会召开学术会议和办理学报的主要负责人是秘书长和财务总监,这两个职位是长期制的,往往一做就是二三十年,他们也都是各个学科有成就的科学家。这种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不久前,中国物理学会决定,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Communication in Theoietical Physics、高能物理所的《高能物理和核物理》(改用英文出版)以及物理所和物理学会合办的Chinese Physics整合为Chinese Physics的A、C、B 3辑,并在将来调整稿件,使各辑有明确的分工。这样就将逐渐转化成美国物理学会的办刊模式,从而提高物理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我们只有进行不断的整顿与创新、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