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中国互联网:“叶茂”终需“根深”

2007-6-19 11:21:29
来源:科学时报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余年,其实是两条线并行发展的十年。沸沸腾腾的网络应用作为一条显性的发展脉络,集中了业界和网民的大多数关注。另一条隐性的根性脉络——互联网地址资源基础平台的发展——却常被人忽视,而这条脉络正是保障整个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根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姿百态的中国信息社会,必须根植于坚实的基础设施平台。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互联网的根基维护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首度探寻鲜为人知的十年育“根”路,探寻中国互联网基础根基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窄到广的发展之路。

2006年10月,CNNIC公布两个互联网国际标准,中文域名应用打开新局面。

2005年12月,CN域名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

“中国不可一日无互联网,互联网不可一日无CNNIC”,这是记者参观CNNIC机房时冒出来的第一感受。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监控机房,电子屏上以秒为单位跳动的数字十分引人注目,分布在全国的5个域名解析顶级节点几乎覆盖了南、北所有电信运营商,座落在每个节点上的服务器时刻响应着网民登录网站的请求。


CNNIC位于中科院软件园宁静的园区内,监控机房中服务器上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屏住呼吸能听到机器高速运行发出的低鸣,技术人员监控着整个机房的运行,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这一切按捺不住记者坐在中国互联网“心脏”里的激动。

在中国互联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今天,不禁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互联网之“根”——顶级域名CN的兴趣,更想走进“护根园丁”CNNIC,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与手机、计算机并称为信息社会的三大电子依赖品。在1.37亿网民中,患有网络依赖症的“患者”绝不在少数。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在网上读新闻、下载音乐、写博客或是购物等等。不难想象,已经习惯了依赖互联网生存的人们如果失去网络将会怎样?

2006年12月底,台湾地区地震导致海底光缆断裂,造成大面积断网,为人们上演了互联网的“后天”。网站访问不通、即时通讯受阻、电子商务停滞……严重依赖互联网的IT、国际贸易、媒体、金融等行业受到极大影响。

“断网”事件也印证了业内专家曾提出的互联网美国威胁论。全球互联网无论从硬件环境、软件设施还是政策法规均对于其发源地美国产生高度依赖,对其他国家互联网的自主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

中国互联网的维护者对这种威胁也感受颇深,CNNIC主任毛伟感慨道:“如果把中国互联网比作一棵树,则域名基础平台是根,而网络应用是叶。长期以来,我们对叶的关注远大于根。庆幸的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国家互联网域名系统的重要性。”

上篇: 互联网进入“根”生时代

断网:危机叩问互联网“中枢神经”

2006年12月27日,对于众多网民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由于受12月26日20时26分至27日12时台湾地区南部海域多次强烈地震影响,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断裂,造成国内网民访问国外网站故障。

由于无法正常访问国际网站,一些与国际域名相关的业务也暂时无法受理。其中包括注册、续费、信息修改等国际域名业务都暂停办理。这导致中国的COM域名注册者到期的域名无法正常续费,国内注册者约有9000多个COM域名被非正常删除。大量企业丢失的COM域名已经被海外域名投资人抢注。

普通网民很难想象“断网”事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理解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几条光缆的断裂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域名解析被中断。

CNNIC助理主任刘志江为记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互联网比作一个人,那么各种各样的网站和网络应用好像人的肌肉和皮肤,数据通信线路及硬件设备则是人的骨骼,而域名系统就好比人的中枢神经。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出了问题,人就变成了植物人。这就不难理解个别网站或数据通信线路的故障只能产生局部影响,而域名系统故障所产生的域名解析中断将导致整个互联网的瘫痪。

因此,海底光缆中断就是由于“脊椎骨骨折”间接影响到了中枢神经,以至于造成了互联网的大面积瘫痪。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苏金生认为:“台湾地震海缆中断事件反映出当前互联网发展仍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反思此次事件,坚定了我们继续推广CN域名,进一步推动CNNIC不断提高国家域名注册数量的决心。”

对于频发的“断网”事件,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议把负责中国顶级域名注册和运行管理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纳入国家应急安全体系。这样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国家就可以把已纳入应急体系的部分用特殊措施保护起来。

CNNIC主任毛伟更是深知其味,他介绍说:“域名是互联网的中枢神经。因此,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于本国的域名资源都表现出高度重视。在信息时代,域名也将成为影响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资源。”

CNNIC为中国互联网“扎根”

据了解,我国台湾地区地震引起跨太平洋海底光缆断裂,受到影响最大的多是使用COM域名的网站。相反,由我国自主管理的国家域名系统则运转正常,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这与CNNIC多年来所做的一系列域名防护以及升级工作密不可分。

CNNIC技术总监李晓东回想起半年前台湾地区地震所带来的网络危机仍记忆犹新。在故障期中,很多企业在COM解析出现问题时都启动了CN域名,而技术部门几乎24小时都在力保CN域名解析服务器的稳定运行。“我们是中国互联网稳定运行的核心保障,也体会到我们表现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不仅是这个机房,不仅是CNNIC,而是整个国家。”李晓东说。

而来自各界的各种各样的咨询让CNNIC客户服务部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热线一直响个不停,“如何将网站与CN域名进行指向?”“怎么配置企业邮箱?”“海底光缆什么时候能够修复?”等等。为了能够在应急阶段解决所有用户的域名变更和使用问题,客服部新增了客服电话,并且从技术部调派了多名工作人员以应对各类技术询问。

李晓东说,尽管我们自身的国家域名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我们并没有庆幸,相反我们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台湾地区地震所带来的影响问题,并给我们的技术人员敲了警钟,万一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国内应该如何加以应对。CNNIC将继续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在软件开发、硬件设施、机房环境、分支节点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前提准备,以充分保证域名服务的稳定、高效的运转。

毛伟告诉记者,大多数情况下,CN域名主要通过国内的域名服务器解析,用户访问CN域名的网站更为稳定快捷。同时完成了多节点的CN顶级节点部署计划,从而极大地了提高了CN域名的稳定性。

与原有节点相比,新的顶级节点优点更加突出:首先,分布更加合理,遍布中国主要ISP,这样保证了不同ISP用户访问域名的公平性,从而有效地平衡CN域名解析流量。其次,性能更加优越。新的顶级节点强调了距国家骨干网节点跳数的最小化,域名服务处理能力得到了优化,保证了节点的网络访问性能。这就好比开车到某个目的地,全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非常方便快捷。再次,结构更加安全。新的顶级节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从架构、性能、策略上保证了新节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CNNIC的数据防护体系中,除了采取种种预防措施,还准备了相当缜密的应急处理预案,以期在最坏的情况下,可以紧急恢复国家域名系统、提供正常的域名解析和管理服务,保证国家域名中央数据库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更加安全完备的异地容灾备份方案也被提上了CNNIC的重点议程。CNNIC技术部的一位工程师回忆说:“从有灾备意向到最终达成,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他说:“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抉择过程,因为灾备是信息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慎之又慎。国内多个城市都曾经进入过我们的视野,但多方比较之后,四川电信灾备中心在网络质量、物理条件、管理水平上都很好地满足了灾备需求,最终灾备落户成都。”

为了更近一步开展服务,确保域名系统安全运行,CNNIC将目光投向海外。2006年8月24日,CNNIC与韩国互联网发展局签署正式协议,并约定将互相交换放置域名解析服务器。选择韩国,除了安全、稳定性的进一步加强,韩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韩国安置CN域名解析服务器能够更便于东亚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网民访问CN域名的网站。

中篇:十年坚持 终掀蓄“根”热

中国互联网迎来“CN时代”

在一系列安全措施的缜密保障之下,企业团体等对CN域名的认同感日益增强,中国互联网也开始从“烧.COM热潮”真正步入“CN时代”。

长期以来,美国是国际互联网业务的转接点,全球互联网的多数根服务器都放置在美国,由此,美国制定的霸王条款,制造了一系列对其他国家互联网运营商的不公正待遇。

因为转接互联模式,许多国家的运营商不但要承担从本土到美国的所有电路费用,还要向美国支付高昂的网络接入费,但同样承载美方转接业务的国外运营商却得不到美国的费用支付。

曾任国际互联网地址分配组织(ICANN)理事的钱华林研究员说:“按照美国制定的计算模式付费,中国互联网每天都承受着损失。如果我们仍旧依赖美国管理的COM域名,每次访问网站都到美国进行解析,那我们永远无法赢得自己在世界互联网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正因如此,CNNIC在市场中推广CN域名一直与COM域名存在竞争关系。而且,由于互联网发展伊始COM域名先入为主的优势和观念影响,在CN的推广过程中也会带来各方的不理解和阻力。但是,出于对国家互联网战略资源部署的长远考虑,CN域名的推广没有一刻停歇。

据业内人士对国内五大运营商国际业务成本的推算,随着CN域名及应用的普及,中国每天将减少支付美国的转接费,中国网民将享受到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快速的宽带服务。

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但域名管理是有国界的,不同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