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电 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
登陆冰穹A地区
“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再次进行内陆冰盖考察,是执行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熊猫(PANDA)计划的一部分,冰雷达探测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预备队长孙波介绍说,“冰穹A地区具有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是最具潜力获取超过150万年冰芯的钻取地点。”
由于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目前,世界各国都竞相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但迄今为止,在南极提取的年代最久远的深冰芯只接近100万年。
据悉,我国科学家此次赴南极冰盖之巅寻找深冰芯,将以国际先进的冰雷达为“武器”。在冰穹A地区,首先在21次科考队发现的3132米冰厚处设立大本营,沿南北方向各延伸100公里,利用去程和返程,形成长度200公里、宽度30公里的长方形区域,用冰雷达测量冰体厚度、冰层结构和冰底环境等信息。
“雪龙”号大换妆
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南极考察船“雪龙”号自1993年建造以来,已经承担10次南极考察、2次北极考察工作,是中国极地科考工作的后勤支撑和科研保障平台。此次在沪改造,是“雪龙”号下水以来的首次全面改造。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新“雪龙”号的船身将告别以往素朴的黑白两色,改为鲜艳的红色。10月底,披挂红色战袍的“雪龙”号将从这里破浪起航,开始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
科考队的新成员
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将会出现两位特殊“考察队员”的身影——“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我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据悉,体重达200公斤的“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外形看上去像一辆带有升降桅杆的坦克,可自主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最大作业半径为25公里。看上去像一架小型飞机的“低空飞行机器人”,约有20公斤,其飞行速度能达到50公里/小时至100公里/小时,能持续飞行1小时,抗6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