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韦伯望远镜:大科研还是干撒钱?

2012-4-13 10:42:32
科技日报




    作为一架太空望远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工龄实在是长得够意思了,它曾成功取得了在它之前所有望远镜从未敢觊觎过的革命性成就。时光荏苒,现在的“哈勃”已经过了无出其右的时代,但它的主管部门显然想将传奇续写——于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NASA研制工作的重头戏都是号称“哈勃继任者”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它的建造被列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学工程之一。

    在本周,韦伯望远镜身上的一个固态视频记录仪,移交到马里兰州戈达德飞行控制中心,研制工作开始向收尾阶段迈进。而JWST团队的成员实在是想振臂高呼“蒙主保佑”,因为他们知道,走到今天这步委实不易。

    坐观星河,莫与争锋

    这是台体态无比硕大的太空探索利器,差不多有一架波音737客机那样大小,主镜直径就达6.5米。因此若将各类天文望远镜比作猛禽,那么韦伯望远镜绝对可以算作“猛犸象”级别的了。

    它的探测能力被宣传成哈勃望远镜的100倍。下一代望远镜的曙光、旗舰级的天文设备……NASA几乎找到一切表达重视程度的形容词。

    对此稍微靠谱点的解释是:宇宙中初现发光天体,是在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年,但由于宇宙扩张它的波长超过了“哈勃”能探测的范围,人们只可以查其痕迹,却无法睹其真容。但凭借“韦伯”的技术,能探测到大爆炸后两亿年的情景,让人们可以看到由宇宙间“最原始材料”构成的漫天繁星。

    “韦伯”不仅仅是个“大号哈勃”。改写了天文学教科书的“哈勃”,运行方式是在轨道上安静环绕地球。可如果你向JWST团队成员询问“韦伯”的绕地轨道,那将会得到一个令你茫然的答案:这台望远镜不会去绕地球。

    待韦伯望远镜升空后,距离地球100万英里之处才是它的家园。那里是著名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在“嫦娥二号”发射后,我们已对该点不再陌生,韦伯望远镜在此能保持背向太阳和地球的方位,易于保护及校准。

    未曾试剑,遭遇掣签

    其实,想形象的了解韦伯望远镜的科学价值,请看去年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在公布了2012年科学拨款草案后,天文学家们如遭雷劈的精神状态。

    该草案称:“……本笔经费包括拨给NASA科学项目的45亿美元,比去年下降4.31亿。该款项同时将终止对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这项超支逾10亿但进展甚微项目的支持。”几句话使得美国物理、天文界惶惶不得安宁,相比于这种说服力,什么“宇宙最早期景象”、“太阳与地球的引力平衡点”之类的词句未免空泛。

    其实在此前计划中,韦伯望远镜在2011年就该发射。但很不幸,资金问题、制造工艺过于繁复的问题、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问题,让它一拖再拖。

    当可怜的韦伯望远镜被置于砧板之上时,有评论称之为“科研与政治的博弈”。这场遭遇并不意外,对于任何知道点经济和政治形势的科学家而言,看到NAS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商业部、司法部一起被消减预算资金,应该算打了预防针了。

    庆幸的是,似乎多数人还是认为“韦伯”被砍辱及“美国科学的自豪与尊严”,在忐忑的天文学家等待漫长而复杂的草案审议程序时,国会内部也有一些议员正在力保这一巨大的技术奇迹,或者不如说,力保与其相关的巨大就业位置。

    “韦伯”重生,经费头疼!

    然而人们也开始反思,JWST项目真就无辜的像婴儿一样吗。《每日邮报》4月11日文章称,该望远镜花费已达到88亿美元——这还是镜片从最初设想的8米缩水为6.5米之后的。念及它之前的遭遇,到底是天价科学项目好高骛远?还是科研预算管理不善?抑或是政治龃龉的殃及池鱼?

    现在JWST项目得以继续走下去。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却不无戏谑称:新一代天文望远镜闪亮登场,挤飞NASA其他科研项目。

    不管韦伯望远镜头衔有多大、多么备受疼爱,都该承认NASA今天的窘迫光景一定程度上是拜其所赐。在该项目上的成本严重超支,不但已使它自己无力升天(已被证实推迟到2018年),更导致其他预案惨遭削砍。因此才有质疑:“谁动了NASA的火星探测项目?”其实如果有钱的话,那帮科学家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星球。可惜真实世界却是经费成了该机构不能承受之重。

    NASA现在的期盼无非是,虽然目前和可以预计的将来,资金方面仍然熬不过“寒冬”,但只要旗下的各种探索研究能够成功地兑现初衷,必能获得不断前行的足够支持。

    但当人们不去看这场“当物理遇到政治”的戏码时,没人能怀疑JWST的魅力。就像科学家形容的太空望远镜——“望向远方即望向历史”,因为光的速度,此前看过去的一片漆黑之地,它们却找到了成千上万存在于宇宙历史某刻的星系。如果说,以前的“哈勃”看到了宇宙的童年时光,现在的“韦伯”则要看它嗷嗷待哺时期——那必是让人感怀不已的静谧与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