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生物学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为了保证后代细胞的健康,干细胞避免采用经典的细胞分裂方式。然而新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干细胞的分裂与其他细胞并无二致,它们会在后代之间随机分配自己的染色体。
为了保证生物体平稳发育,干细胞通过持续提供新的细胞从而不断更新机体的各种组织。但是每当一个干细胞复制其染色体时,都面临着在新的染色体中产生突变的危险。3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干细胞通过不对称分离它们的染色体,从而避免产生突变,这一理论被称为“不朽链假说”,即干细胞在复制过程中,将全部新产生的染色体都用于构建后代细胞,而自身的染色体保持不变,从而形成一个没有错误的模板。
然而这一假说多少有些似是而非。有些研究找到了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然而其他针对果蝇和蠕虫的研究却显示,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干细胞和提供给组织的后代细胞中完全是随机分配的。为了搞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家Sean Morrison和同事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BrdU的化合物对干细胞的DNA进行了标记——他们接连10天将其加入到成年小鼠的饮用水中,从而使BrdU加载到动物新合成的干细胞中。随后,研究人员用清水作为这些啮齿动物的饮用水,并在40天、70天及120天后,分3批杀死了这些小鼠。研究人员推断,随着干细胞制造的细胞不断进入组织,BrdU或者保留全部在干细胞中——这便支持了“不朽链假说”;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BrdU进入了其他细胞——这就意味着在复制过程中,干细胞是在自己与后代细胞之间随机分配DNA。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事实上,120天后,含有BrdU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到2%。后续的试验也支持了这一结果。Morrison指出:“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支持不对称染色体分离的证据。”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卡内基研究所的发育遗传学家Allan Spradling认为,这项试验表明,至少对于造血干细胞而言,不对称分离理论是站不住脚的。Spradling表示:“对于那些将其作为干细胞生物学机制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