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增强防御灾害能力

2007-9-25 10:18:57
来源:科学时报/王学健 郑金武 郭战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专访

9月18日,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针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问题,日前《科学时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防御气象灾害的压力越来越大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董文杰指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一些地方旱涝异常、防汛和抗旱压力增大。降雨异常偏多和偏少、严重高温干旱和极端暴雨洪涝之间突然逆转,使防灾减灾决策和抗灾救灾部署难度大大增加。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防御台风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董文杰说,强台风增多、台风移动路径复杂多变、影响范围变数大以及台风灾害脆弱区增多将导致台风影响势力加重、时间延长的复杂局面。而我国人口流动性大、聚集度高、防灾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突发强降雨、雷击、冰雹、飑线、龙卷风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乡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使防御突发强对流天气的难度大大增加。突发强降水导致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造成农村地区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资料显示,今年1~8月全国雷击灾害共造成659人死亡,明显多于此前3年同期,也多于大范围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今年,我国还分别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风、沙尘暴、风暴潮、森林草原火灾和农业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导致雾、霾、酸雨、蓝藻暴发等环境灾害加重,影响加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通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到21世纪末,在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全球地表将平均增暖1.1~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董文杰认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事实证明,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未来我们必须采取现实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加剧

董文杰介绍,2006年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年份,2007年上半年又是最暖的半年。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出现了两个明显暖期: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和80年代以后。1950年以后,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冬季温度,我国大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21个暖冬。特别是2006年,中国平均气温9.9℃,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过去50年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2006年我国从黄河以南至南岭以北及西北、西南地区的17个省(市、区)年平均气温均为1951年来最高值。根据模式预测,未来20年至100年中国温度还将可能升高。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

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难御难防。董文杰指出,2006年是创纪录的暖年,也是气候异常、登陆台风和超强台风异常以及特大干旱异常之年。气候变暖背景是导致台风异常的重要根源之一。台风“珍珠”登陆时间比常年初台风登陆时间提早了40余天,创下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我国台风强度最高纪录;当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50天内,相继有5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重创浙、闽两省的“桑美”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7级,超过2005年登陆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回港渔民和渔船损失惨重,其强度百年一遇;横扫南方七省(区)的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强降雨引发连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654人死亡,为近10年之最。

川渝地区的特大干旱也是百年一遇。2006年,川渝两省(市)夏季平均降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67%,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重庆、四川盛夏平均气温之高也创1951年以来同期之最。8月15日,重庆有22个区县最高气温创下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降水减少、蒸发增大,使旱情加剧。黄河持续多年降雨偏少,长江连续8年未发生流域性洪水,干旱化趋势加剧。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浪灾害也呈加剧趋势。

2006年,沙尘天气次数创2000年以来新高,森林火灾为1987年以来最强。受干旱少雨和气候变暖影响,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共11次。2006年4月9日至11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13个省(区、市);4月16日至18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致使北京地区一夜降尘量约33万吨。由于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风干物燥,春末夏初发生了1987年以来东北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黄淮北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森林火险等级长期居高不下。

同样,2006年局地暴雨洪涝灾害成扩散趋势,大风、冰雹、龙卷、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更为频繁。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所有省区市都有强对流天气致人员伤亡事件,中西部山区尤甚。其中20多个地区降水超历史极值,一半以上省区市发生一次死亡超10人的极端强降雨灾害。珠江、闽江连年发生超强洪水,流域各地疲于应付。

气候异常致使中南部地区雪灾加重,春运之际中原大雪致京广、陇海铁路一度中断,公路运输陷于停顿。春季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西北大部、华北西部等地出现霜冻,山西晋中、临汾等地降下特大暴雪,共导致山西、陕西、河南、四川等省11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7.5亿元。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世界各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树立了典范,得到了广泛认同与高度肯定。所以,虽然自然灾害的影响呈增加趋势,但死亡人数却在不断减少。

今年9月18日的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明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避险意识和防灾知识明显提高,全社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日益坚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气象防灾减灾思想日益深入,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气象防灾减灾原则日益强化,我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尽管我们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还非常艰巨。董文杰说,气候变化已非杞人忧天,而是形势逼人。

针对未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气象防灾减灾问题,董文杰认为,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准确把握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的影响评估业务建设,引导整个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的道路。

其次,要加强极端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减轻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战略机制,采取长、中、短和临近应急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科学、有效、有力、有序减轻灾害人员损失,降低灾害经济威胁。

第三,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气候的变化一方面是气候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我们应当科学认识气候变化,不断增强防御灾害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开展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以及我国自身不懈努力的国际宣传,树立我国保护全球气候的积极形象。

董文杰表示,面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国家气候中心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气候和气候变化服务放在首位,按照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加快建立气候和气候变化现代业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测。加强灾害的评估和预评估工作,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