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一周国际要闻(3月26日—4月1日)

2012-4-5 14:04:50
科技日报




    本周焦点

    伤不起的物理学家

    在《自然》和《科学》杂志网站上,北京时间3月31日登出同一条消息:去年制造了“中微子超光速”实验的意大利OPERA团队目前出现“内讧”——两位学科带头人安东尼奥·埃迪塔托与达里奥·奥蒂罗,在3月29日的“不信任投票”后宣布辞职。

    这是在发现“中微子超光速”实验存在两处纰漏的一个月后。去年他们以中微子实验产生了惊世结论,据称,起初OPERA团队内部的科学家也以不愿相信者居多,但在重复试验仍然显示超光速后,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在论文上签了名。但今年,欧核中心另一组的复查证明所谓超光速只是源于可笑的连接错误产生的误差,让OPERA团队颜面尽失,带头人埃迪塔托也被意大利《晚邮报》称为“失败的物理学家”。

    由此,OPERA部分成员提出一项动议,要求开除埃迪塔托。在过去6个月里,他和奥蒂罗一直是“超光速”一事的对外负责人。但他俩处理事情的方式引起成员不满,发起了针对他们的不信任投票。埃迪塔托事后称,在这个多达170人的实验团队,其内部巨大分歧由来已久,如果更换领导能带来团结,那亦是他的希望。

    本周之“首”

    首次观察到激子内自发相干的细节

    激子可以使半导体具有光电设备的功能。而今美国科学家借用将激子冷却到绝对零摄氏度左右,首次观察到了激子内发生自发相干现象时的各种图案,此研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激子以及物质的量子属性,也有望让科学家们在深入了解物质和光的基本属性后,研制出新的光电计算设备和消费设备。

    一周技术刷新

    隧穿晶体管:解决晶体管生热问题

    美国科学家们借用量子隧穿效应,研制出了性能可与目前的晶体管相媲美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最新技术使能效也较以往有所提高,且有望解决目前芯片上晶体管生热过多的问题,在一块芯片上集成更多晶体管,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计算能力。

    新方法:大规模生产纳米石墨烯薄片

    无法大规模生产石墨烯薄片会阻碍了石墨烯的应用。而韩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混合固态二氧化碳和相应溶剂,能简单、经济地大规模生产出高质量的纳米石墨烯薄片,导电性可比传统酸性氧化法高688倍,还将保有更高的透光率。

    两束激光:“撞”出多频率光

    美国研究人员依靠自由电子激光器,通过将高、低频率的激光束瞄准半导体,引发电子从核心脱离并加速,再回来碰撞核心,由此产生多种频率光。这种将电子—空穴再碰撞现象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将具有潜在显著提高光缆数据传输和通信速度的能力,还可能实现多路复用技术即多渠道发送数据,或对光进行高速调制。

    前沿探索

    半导体中生成新量子比特

    当今数据处理的基础单元是“0”和“1”比特状态,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单个电子获取了新类型的量子比特,使未来数据处理可包括比“0”和“1”更多的基础要素。此外,以前量子比特仅能存在于较大的真空腔中,而新量子比特可在半导体中生成出来。这代表了量子计算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进展。

    二“磁”联手治癌

    美国科学家发现,利用纳米粒子和交变磁场,能轻易破坏上皮组织的癌变肿瘤细胞。在实验中可半小时内杀死了位于小鼠头部和颈部的癌变肿瘤细胞,而不损伤健康的细胞和组织。这标志着研究人员首次可基于实验室小鼠,利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诱导高温、高热进行相关的癌症治疗。

    费米液体展示出新密度波

    法国、芬兰、美国和奥地利联合研究小组使用中子散射,首次对二维费米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类新的波长非常短的密度波(高温超导性就源于这类密度波动)。这被认为,电子等费米液体可能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此,最新发现有望推动高温超导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科学家们理解金属和中子星的成分。

    崭露头角

    隔热斗篷理论上可行

    法国科学家证实,利用光隐形斗篷技术的很多原理,能够研制出让物体对热隐身或将热集中于某一区域的“热隐形斗篷”。最新技术有望更好地控制电子设备中的散热,也有望用于航空航天和太阳能技术领域。目前,这种热隐形斗篷的模型正在积极研发中。

    奇观轶闻

    机器人的皮肤也可有触觉

    造出像人类那样有感知能力的仿真皮肤,是机器人领域的圣杯。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麻理的科学家演示了一种会自动收缩舒张的BZ凝胶,施加一定的机械压力后,原本不跳动的BZ凝胶可再次恢复跳动,就像医疗中的心肺复苏术那样。这种特性因很像人类皮肤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能感知机械刺激和化学反应的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