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李学勇
胡锦涛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科技条件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对科技条件资源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都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通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科技文献等庞大的科技条件资源体系,开放共享机制初步形成,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文献是记录人类科技活动成果的主要载体,科技文献信息是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的重要内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以下简称NSTL)建设和发展10年来,已经成为一个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认真总结NSTL 1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谋划我国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的战略导向和发展路径,对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NSTL 10年发展成绩斐然,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2000年6月,经国务院领导同意,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整合理、工、农、医等图书文献机构成立了NSTL。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NSTL积极探索科技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为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文献信息支撑。
(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开放共享的科技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NSTL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文献数量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外文文献订购已达2.5万余种,是中心成立前的7倍;建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网络服务系统,累计检索访问2.9亿人次,2009年900万篇文摘被检索利用,提供全文113万篇,服务效率居国际领先水平。加强镜像站、服务站的建设,拓展科技文献服务领域,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二)促进了全国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
NSTL的探索、建设和发展,一方面避免了科技系统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实现科技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NSTL的成功实践,也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等教育图书馆系统提供了共建共享范例,客观上推动了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系统以及地方、行业信息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收藏文献资源,促进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优化了全国文献资源配置。
(三)为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NSTL充分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主动开展服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实施“科技文献信息应对金融危机专项行动计划”,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为“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提供专题推送;为“探月工程”“大飞机”重大专项建立航空航天文献服务平台和空气动力学文献服务平台。在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期间,建立起快速应急机制,主动推送专题信息,及时满足对科技文献的紧急需求,发挥了NSTL的国家科技文献战略保障和支撑作用。
作为一项创新性实践,10年的成功实践表明,成立NSTL的决策是正确的。NSTL 10年的发展也给了我们一些体会和启示。
第一,坚持机制体制创新,是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NSTL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领导决策机构,由跨部门、跨系统的著名科学家、情报信息专家、有关政府部门代表和主要成员单位领导组成。科技部代表6部委对NSTL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这一机制创新为促进不同部门、系统的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坚持稳定持续投入,是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增加经费投入,是中央财政加强和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的重要内容。为支持NSTL的建设和发展,财政部、科技部共同设立了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制定了《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从制度上,确保NSTL能够获得中央财政稳定经费支持。10年来,专项经费持续增加,为促进NSTL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第三,坚持以用户为本,是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NSTL坚持联合、协作、开放、共享的原则,遵循用户为本、诚信服务的宗旨,采取资源到单位、服务到桌面的模式,提供免费文献信息检索、网上全文传递服务。在开放获取和馆际互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协同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党中央强调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求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谋求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科技条件资源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抢占战略制高点、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条件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美国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规定政府投入的试验设备必须接受企业和社会的试验委托并向相关单位开放。英国政府推出了E-Science计划,实现跨越地理界限的全球科技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在科技条件资源建设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基础。任何原始性创新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后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攀登高峰的结果。科研成果的积累、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研究数据的开放,是后来者继续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也是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不仅对当前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积累和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三,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需要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随着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创新中的很多工作和活动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进行,企业没有必要构建全部的创新保障系统、实现创新过程的所有功能。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创新服务,将有助于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第四,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培养和凝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创新条件和公平竞争的机会,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与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一道工作的机会,将会更加有效地吸引、培养、凝聚优秀科技人才。
第五,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科技条件资源大多属于公共物品,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其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利用效率不高。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建立国家公共科技资源全社会共享机制,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
三、加快推进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基础和保障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给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十周年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进一步整合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开放共享制度,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适应科技发展规律和创新活动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条件资源布局,加强开放共享制度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使科技基础能力产生倍增效应。
(一)进一步优化科技条件资源建设的布局
一是要优化科技条件资源布局,逐步建立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条件体系。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台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等研究实验基地建设以及国家大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