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8-1-9 09:23:30
来源:科学时报/陆琦 王璐




2007年12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科学时报社在北京举办以“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

来自管理部门和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

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十一五”期间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并进一步营造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如果不加速发展我们将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快更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尚不尽完善,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为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2004年至今国家发改委重点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生物产业规划。二是制定和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我们每年都实施了相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近400多亿元,涌现出了一大批生物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四是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创新。

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找生物产业政策最有效的着力点,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和市场配给资源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努力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

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的生物产业、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生物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要针对我国生物产业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果,同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布局。

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发挥科学家、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提高他们在知识传播上的社会责任,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企业要超前介入产业链。事实上,我们现在生物产业的上游研究有不少成果,但从实验室的成果到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同时要加强国家和地方各部门的联合,加强官产学研结合。如果等到技术成熟再想起转化,可能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四是要真正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解决整个产业问题,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实实在在地整体推进;同时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我们大家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白京羽:

合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产品突破

“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我个人认为,未来2~3年是生物产业技术和产品形成突破的时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开展的。

我们正在会同19个部门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起草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社会各领域对生物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市场、人才、生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政策的意见。

我们已经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中九大专项的3个产业化专项,即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医学工程。

在过去若干年中,我们支持了500多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布局建设的40多个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为迎接未来几年生物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产业布局的政策,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我们一方面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已经认定的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一类是综合性的生物产业基地,一类是专业性的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全国生物产业总体布局。我们希望相应的生物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都能够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种集聚的效应。

加强生物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是推动中国和古巴之间的生物技术合作;二是和德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2007年,13个行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了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强生物产业领域中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并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数据、动态、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国家开发银行刘勇:

为排头兵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2007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二是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将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三是在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在生物产业方面的设想和政策;四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对我国的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份作了调研,对生物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一些成熟的项目进行了贷款。

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物产业所跨的领域非常广泛,很难对生物产业进行一个总体的概念性的描述或者分析判断;二是与生物产业有关的宏观层面的权威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统计。

生物产业在未来10年或20年将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如果等到5年或10年后才作决策,再发展,那时可能就晚了,又要落后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贷款给一些生物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帮助这些实力较强并且具有连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生物产业行业的发展。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生物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科技界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亟待发展壮大的产业,一个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

除了政府、科技界、企业界以外,发展生物产业还需要中介机构,像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的支持和推动,这一点可能正是我们非常需要加强的。要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普宣传,包括市场宣传、政策宣传等方面,行业协会、学会等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来自各界的更多支持。

河北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杜斌:

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

生物产业的发展除了科学家团队外,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现在特别紧缺的就是企业家团队。目前不乏高水平的成果,资本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关键是如何能运作成功,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能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合作,应该看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找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更容易成功。一方面,成果容易转化,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信誉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些地方的政府领导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物产业的认识还不清,往往把一些错误的信息当成正确的信息。为了提高对生物产业的认识,需要专家学者、特别是高层的科学家,多拿出点时间来向群众普及正确的知识。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科学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向政府介绍,要侧重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向企业介绍,要侧重如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

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我是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的,我们植酸酶玉米在国际上是首创并且技术上已经成熟,接近了产业化。这一消息刚刚透露出去后,就有很多企业来找我们商谈合作事宜。这些企业有搞房地产的,有搞金融投资的,还有研究所下属的一些小企业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热衷于炒作的企业。

我们这么好的技术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企业呢?我们的确没有经验。房地产有钱但我们怕糟蹋了这项好技术。有的企业热衷于炒作高科技产品,最后把好东西吹得乱七八糟。怎么来评估这些企业,什么叫做核心的企业还没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就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来讲,应该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关系,或者把喜欢搞炒作的企业认作是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借鉴国际标准,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经验标准、推广标准等作为企业评估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科学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

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生物产业
<